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毛王大将

发布日期:2025-08-06 06:30 点击次数:200

王树声,一位战功赫赫且传奇色彩浓厚的我军将领。1926年,他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并亲身领导了震动全国的黄麻起义,成为鄂豫皖根据地及红四方面军的奠基人之一。他与毛泽东的相识始于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又在长征途中重逢。他那敢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赢得了毛泽东的极高赞誉,并多次被委以重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挑选王树声,任命他为国防部副部长和总军械部的首任部长。他不负重托,为我国军械工业的创立、发展以及提升我军武器装备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毛泽东和周恩来誉为“我国军械工业生产的功臣”,以及“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楷模。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鄂东麻城亦陷入反革命暴乱的阴影。当地的土豪劣绅与红枪会的上万会徒相互勾结,对麻城县城发起了猛烈的围攻。形势急转直下,危机四伏。

面临这一紧急关头,县农协的组织部长王树声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与一名农协会员一同悄然逃离县城,夜以继日地赶往武昌寻求支援。

湖北省农工厅当时的负责人董必武,在听取王树声的详细汇报后,代表省政府下达指令,命令省警卫团第一营、黄安县警备队以及警备自卫军迅速赶往麻城以平定叛乱。同时,他将麻城的具体情况及时通报给了当时正在武昌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毛泽东闻讯后,立刻作出决策,派遣了200名学生军,由傅杰大队长领队,火速前往麻城支援。

董必武喜悦地对王树声言道:“毛泽东同志,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书记,对麻城的农民运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为此,他已决定派遣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军,由你亲自率领,前往麻城以平息那场反革命的叛乱。”

王树声在听闻这一喜讯后,心情无比激动,他热情洋溢地说道:“衷心感谢董先生!感谢毛先生!”

5月14日的午后,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大操场之上,200名身着灰色军装的学子,手持钢枪,神采奕奕,整装待命。学生军的大队长傅杰,以及引领队伍前进的王树声,并肩站立于队列的最前方。夜幕降临,毛泽东带领农讲所的所有学员,排列整齐,为即将出征的学生军送行。毛泽东缓步至队伍前端,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强调,学生军抵达麻城后,务必注重斗争策略,仅对那些利用红枪会欺压百姓、蒙骗会员、传播邪术的恶霸予以打击,在战斗的同时,亦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

王树声首次与毛泽东相遇。毛泽东简练而有力的言辞极大地激励了王树声,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与此同时,这位年仅22岁的麻城农协组织部长的名字也深刻烙印在毛泽东的脑海中。

五月中期,王树声率领的学生军抵达麻城,于塘湾地区成功击溃一股匪徒,随即便挺进县城。听闻学生军到临,围攻麻城县城的匪徒们纷纷心生畏惧,溃不成军地向北遁去。

麻城地区的反革命叛乱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

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事业,中共中央随即于8月7日在汉口紧急召集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确立了发动秋收起义、推行土地革命、以武力对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战略方针。会议结束后,身为中共中央特派员的毛泽东立刻前往湖南,亲自领导了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同年10月,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并以此地为中心,创建了以宁冈为核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王树声红军时期画像。

当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攀登井冈山之际,王树声携手潘忠汝、戴克敏、吴光浩等人,共同领导了黄麻起义。黄安县城沦陷,面对白色恐怖的严峻挑战,王树声等英勇之士以黄陂木兰山为战略据点,率领部队与敌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游击战,并成功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血雨腥风的战斗中,王树声的军事指挥才华逐渐凸显,他先后担任红军一大队党代表、团长、师长,以及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鄂豫皖红军的奠基人与杰出领导人之一。

1932年10月,徐向前、王树声等将领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共计两万余人,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开始了西征四川的征程。在不到一年的时光里,他们巧妙指挥,红军英勇无畏地投入战斗,主力部队从初入川时的2万余人迅猛增长至8万余人。红四方面军取得的辉煌战果,赢得了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与赞誉。1934年10月,随着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王树声及四方面军的战士们始终心系中央红军的安危,密切关注其动向。

“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务必深入基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筹备物资,精心制作慰问礼品,以切实的行动表达对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热情欢迎。”

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于懋功地区实现辉煌的胜利会师之际,王树声率领其部队肩负起警戒重任。随后,在7月份,他们抵达了毛儿盖。

抵达毛儿盖后,王树声未及稍作休憩,便即刻前往党中央的驻地,拜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见到王树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身着破旧军装、面容略显憔悴的毛泽东,王树声立刻意识到,中央领导同志在漫长的转战途中,承受了极大的艰辛与劳苦。他紧握毛泽东的手,心中百感交集。自1927年在武昌汉阳门码头与毛泽东离别,直至此次重逢,竟已过去了整整8年之久,这让他倍感意外。

1936年十月下旬,历经草地往返三趟,不久前抵达甘肃会宁的王树声,身患疾病却毅然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西渡黄河,于河西走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西路军战败之后,王树声历尽艰险,孤身重返陕北。闻悉王树声归来,毛泽东喜悦万分,特地拨通了电话,对他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深切的慰问。王树声抵达延安次日,毛泽东便派人亲自接他至家中共进晚餐,以此亲自为这位鄂豫皖根据地的缔造者之一、红四方面军的副司令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

◆王树声

当日的光阴里,王树声同志居于中央军委招待所之内,应约与一位同仁一同造访了毛泽东主席的居所——位于凤凰山脚下一座静谧院落。王树声踏入院落的那一刻,身着朴素的灰布军装,面容上洋溢着温馨的笑容,正候立在窑洞门口的毛泽东主席立刻上前,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温和地开口道:“树声同志,你真是辛苦了!”

此刻,王树声目睹毛泽东,宛如久别家园的游子突然重逢那慈爱的双亲,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他紧握着毛泽东那温热的大手,轻呼一声:“主席!”便哽咽得无法继续言语,眼眶中涌满了泪花。

王树声落座于毛泽东的办公室之后,便向其详尽地叙述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激战、兵败祁连山的经过,以及他如何孤身一人重返陕北的历程。在王树声叙述之际,毛泽东静静地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倾听,并时不时地插话,对某些细节进行深入询问。

王树声在汇报完毕后,态度诚挚地向毛泽东表达:“主席,西路军的失败给党和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身为副总指挥,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中央对我作出何种处分,我都将毫无怨言地接受!”

竟未料,毛泽东挥洒自如,言辞间透露着坚定:“你的归来即代表着胜利,西路军的挫败并非你的过失,你无需自责!”

王树声重返陕北之际,闻悉延安正深入开展着针对张国焘路线的清算活动,红四方面军的大多数干部均在进行思想教育。身为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他在西路军全军覆没后独自返抵延安,心中暗忖中央恐怕不会轻易放过他。身为败军之将,王树声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无论党中央如何处置——是撤职、开除党籍、入狱,抑或是更严酷的刑罚,他皆无怨无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毛泽东对他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毫无责备之意。这位自幼便缺失母爱,鲜少得到温情关怀的刚毅男子,不禁为之动容,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在离别之际,毛泽东紧握王树声的掌心,深情地嘱托道:“请先充分休息,调养好您的身体,待恢复之后,再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以便随时准备投身抗日的烽火之中。”

毛泽东的交谈,为王树声注入了巨大的力量。随后,遵照毛泽东的部署,王树声被安排进入延安抗大第三期深造。完成抗大学业后,毛泽东还亲自致信中央党校校长,推荐王树声前往党校深造。在抗大与党校的学习生涯中,王树声多次聆听毛泽东的演讲或报告,显著提升了自身的马列主义素养以及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他深入剖析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并严肃反省自长征以来所犯的错误。鉴于王树声态度诚挚、认识深刻,党中央和同志们均给予了谅解。

1938年冬日,抗日战争已步入战略相持期,前线亟需大量干部支援。恰在此时,王树声同志在党校的学习任务圆满完成。六届六中全会落幕不久,中央便作出决策,派遣他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1月23日凌晨,王树声与李先念、王宏坤、王建安、朱德崇等数十位红军将领同赴征程,在刘少奇的率领下,他们分乘四辆卡车从延安启程,经西安抵达太行山区。王树声在此地停留,并被任命为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以及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肩负起领导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斗争的重任。

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李达、王树声。

1942年6月,在太行山抗日前线的硝烟弥漫中,王树声同志接到了组织的紧急通知,要求他率领队伍前往延安,参与整风运动。听闻此讯,王树声心中喜悦不已。自1938年11月离别延安,至今已逾三年,此次重返延安,他终于得以再次见到日夜牵挂的毛主席。

经过历时三个月的艰难跋涉,王树声于九月抵达延安。在此,他被委以重任,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的高级干部班深造,并担任军事队队长一职,肩负起领导高级班整风学习的重要任务。

两年已过。

1944年春季至五月,鉴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败绩,为挽救局势,日军企图通过打通中国大陆南北铁路线,对国民党在平汉、粤汉等铁路线上的阵地发起了攻势。面对这一新局面,中共中央决定派遣部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地区,搜集国民党汤恩伯部队撤退时遗弃的武器弹药,发动群众,构建豫西抗日根据地,并设立河南军区。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考虑任命王树声担任这一军事指挥的重任。

中秋佳节落幕不久,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王树声应约抵达了枣园,毛泽东的居所。毛泽东起身,与王树声热情握手,随即示意他落座。

毛泽东询问:“树声同志,听闻贵校这批次军事学员即将完成学业,你对于未来工作有何规划?”

“主席,我渴望重返太行山,投身抗日前线的战斗之中。”言辞坦率的王树声,向毛泽东倾吐了心中的所想。

毛泽东在与王树声探讨抗战的形势之后,紧接着表示:“鉴于当前局势,中央已作出决定,命你率领一支队伍南征中原,与早已在那里展开活动的皮定均、徐子荣部队汇合,共同组建河南军区,进而打开豫西的抗战新局面。原本计划派遣徐向前、戴季英、刘子久等同志前往,但遗憾的是,徐老总不幸在骑马时受伤,一时难以成行,所以这重任便只能由你来承担了!”

“主席,我恐怕能力有限,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毛泽东面露微笑,充满信任地言道:“你定能出色完成任务!”

◆王树声

闲聊间,不经意间,一个美好的下午已然逝去。王树声察觉到夜幕降临,便急匆匆地起身准备告辞。毛泽东却说道:“不必急着离去,就在这里用餐吧!”

王树声回应道:“无需多礼,家中已为我备好了餐食。”

不久之后,王树声再次与毛泽东握手告别,跃上战马,率领部队绕过太行山脉,跨越黄河,挥鞭疾驰,直抵中原腹地。1945年初,王树声抵达豫西,与驻扎在嵩山脚下的皮定均、徐子荣部队成功会师,随后共同成立了河南军区。

在司令员王树声的英明指挥下,河南军区部队的英勇战士们奋勇杀敌,历经洛阳的激战,攻克登封,成功收复了豫西广大领土,并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圆满完成了毛泽东同志赋予的这项艰巨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际,王树声肩负重任,先后担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他率领鄂豫皖三地的部队,对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作战,战绩斐然。1955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命令,将王树声调入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的首任部长。同年9月,王树声荣获大将军衔,并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军事科学院成立后,他又被任命为副院长。王树声不负毛泽东的深切期望,在我国军械工业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为提升部队武器装备水平,加快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2年,自左至右依次为王树声、粟裕、叶剑英、宋时轮、王新亭、贺光华等,他们均站立于大会主席台之上。

1972年,王树声因食道癌之苦,被送入了解放军总医院。得知这一消息后,毛泽东主席格外关心,特地派遣周恩来总理代表自己前来看望。周恩来总理抵达王树声的病床前,见到病榻上的王树声,心中不禁感到沉重。他紧握王树声的手,语气中带着深情,轻声说道:“树声同志,我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嘱托,专程来探望您。”

王树声激动地表示:“衷心感谢党中央,毛主席,以及总理!”

周恩来再对王树声说道:“树声同志,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对你赞誉有加,深知你是一位优秀的同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你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在红军长征途中表现英勇的战士;而在解放之后,你更是我国军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功臣,为革命事业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王树声这位忠贞的革命战士一生所给予的评价,堪称至高无上。听闻此言,王树声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1974年1月7日,享誉一时的杰出军事家王树声在北京走完了他69年的辉煌人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