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加税掀风波!中国面临挑战,美墨关系再考验,企业如何应对成本压力?
发布日期:2025-09-18 20:05 点击次数:159
本周,墨西哥城。财政部公布一份新清单:对约一千多项进口商品加税,最高到50%,期限是临时的。适用对象是没和墨西哥签自贸协定的国家。中国、韩国、土耳其都在波及面里。与此同时,加拿大在就中国电动车关税开征求意见,外界预期是往上加,而不是往下调。
先看清单本身。覆盖钢铁、化工、塑料、纺织、鞋类、家电、汽车零部件、护肤品等。范围很广,直指生活用品和工业投入品。然后看口径,墨方给的理由是“保护本土产业”“应对不公平竞争”。话不新,但力度确实在加码。
简评一下,这不是随手一拍脑门。近两年墨西哥成了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吃到了把工厂往边境挪的好处。接着,2026年还有一轮美墨加协定的审议。在这个节骨眼上,墨西哥需要向华盛顿交代:我在控进口,我在守规矩,我没帮别人绕道。这是下棋,不是撒气。
再看受影响的国家里,中国分量最重。中国是墨西哥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很多在墨的组装厂用的就是中国产的零部件、材料和设备。因为这个,一刀加到50%,会直接抬高在墨生产的成本。结果是,有的产品要涨价,有的订单会犹豫。
但也别夸大。墨西哥一直有加工出口的老政策:企业把料件运进来,在厂里加工,再把成品运出境,是可以免进口税的。这样一来,只做出口的工厂冲击没那么大。受影响更明显的,是想把货留在墨西哥本地卖的那一块。
把时间线拉长看,墨西哥不是第一次加。去年到今年,墨方已多次上调一批商品的“临时税率”,区间从5%到50%不等,指向都是同类品种。接着这次再扩围,说明他们把关税当成手上的扳手,拧一拧,对内护一点产业,对外给美国一个姿态。
有人说墨西哥是在“站队”。我更愿意说是两头安抚。一头安抚美国,别让你觉得我在放水;另一头安抚国内厂商,别让你觉得我不管你。再说,北美这段时间对中国电动车的态度很明白:美国加到了100%,欧盟推了临时加征,加拿大也在走程序。墨西哥不可能装看不见。
汽车这块更敏感。墨西哥欢迎建厂,但对于谁能拿到地方优惠、能不能把车直接卖去美国,尺度越来越紧。原因很直白,美国盯着“借道”的风险,墨西哥要顾及边上的大买家。掰手腕的时候,小伙伴通常不会唱反调。
这事也不是零成本。墨西哥的外向型制造靠的是顺畅的零部件流入、稳定的电价和物流。关税一抬,很多企业要改配方、改供应、改账本。与此同时,墨西哥比索走强,人工成本也在涨,出口利润被挤。这就逼着企业更本地化,或者更精细化。
企业层面的应对,大致有几条路径。第一,尽量把本地含量做上去,拿到更多免税条件。第二,用好加工出口的通道,少做内销。第三,分散采购,把关键零部件拆分到有自贸协定的来源。还有,和海关、行业协会打通信息,别被编码、认证这些细节绊住。
回到“比美国还狠”这句话。美国对电动车那是点名到姓的高税,墨西哥是面向所有非自贸伙伴的临时税,上限50%。力度不小,但不是同一把尺子。同样重要的是执行细则:商品编码怎么归类,哪些能申请临时免税,哪些算加工再出口,这些才是真正影响企业的钱袋子。
对中国企业来说,墨西哥的吸引力还在:离美国近,通关熟,供应链基础好。接着要算账的是,原本靠进口的那部分要不要在地上马,还是把部分环节挪去别处。对墨西哥来说,能不能把这波加税变成“以退为进”,让更多高附加的环节留下,这是关键。
对美国呢,这一步让它少了一个吐槽点:你看,墨西哥也在加税。但美国真正关心的是就地就业和技术把握。说白了,就是抢地盘。只要这个目标不变,北美的门槛只会更高,规则也会更细。墨西哥的空间,并不宽敞。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墨西哥制造并不弱。汽车、家电、电子装配,链条完整,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这次加税如果持续太久,可能拖慢升级节奏。要护产业,最好配合培训、基础设施、能源稳定这些实招,而不是只靠一把关税。
同样,外界别把它想成“一锤子买卖”。临时税通常有复审,有调整。企业有时间窗口,政府也有回旋。然后看2026年的协定审议,再看美国的关税口风,墨西哥会继续微调,把风险往外推,把收益往里拉。
傍晚,新莱昂州一处厂区门口,几辆重卡排着队,通关代理夹着厚厚的商品编码手册,一页一页翻,司机在一旁喝着水等电话。下一步,是把更多环节搬到墨西哥境内吃下成本,还是把订单悄悄改向别的港口更省事?


三消息:全票通过决议!普京传来新动静;解放军不再客气!


清爽又闪亮!这宝石光戒指也太适合夏天了!


玛可蓓莉洁面仪哪种型号最好,解锁你的肌肤护理秘籍


中美决胜局“开打”,中方手握3大筹码,从容应对特朗普,美国开


恶意毁档盗建还装无辜?老玩家十年MC存档全清零!这种“蛀虫”


一张美国绿卡到底值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