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央视报道,歼-35战机开启批量生产,解放军或将列装超600架?

发布日期:2025-07-21 09:27 点击次数:194

当歼20以“踹门”之姿划破长空,成为中国空军的耀眼名片时,另一款看似低调的五代机——歼35,正以更务实的步伐走向前台。许多人视其为“中型搭档”,却恰恰低估了它。这架战机并非配角,而是身负空军“百年旧债”换代重任与海军“深蓝野心”舰载需求,能同时开启两大战略大门的“万能钥匙”。

一、天空的百年旧债:呼唤隐身主力

首先来看天上,中国空军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换代焦虑”。我们的航空力量规模庞大,但家底深厚的另一面,是相当数量的“高龄”战机仍在勉力支撑。广袤的国土防空网上,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歼7、歼8系列二代机,虽历经升级,面对周边国家已成标配的五代机,代差劣势已是明晃晃的事实。

更不容忽视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的苏27和早期自产的歼11A等三代机,也已逼近或达到设计寿命末期,大规模退役的潮水正迎面涌来。这意味着一个触目惊心的装备换代缺口正在形成。这个巨大的窟窿,单靠歼20能填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歼20是为顶级对抗而生,是隐身、高速、重载的战略利器,它的设计理念是穿透敌方防线、拔除关键节点,如同战场上的“尖刀”和“铁拳”。其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自然也居高不下。

一个国家空军的装备体系,如同一个家庭的出行工具配置,既需要能在重要场合压阵的“豪华旗舰”,更需要能跑遍大街小巷、满足日常通勤和拉货需求的“经济型轿车”和“实用型卡车”。如果试图用最顶级的歼20去替换所有退役的老旧战机,无论从成本还是必要性上看,都是不现实,甚至可以说是奢侈得离谱。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空军,也在F-22产量受限后,转而倚重更具成本效益的F-35进行大规模部署。

因此,中国空军迫切需要一款性能先进、具备隐身能力、同时成本相对可控、适合大规模生产和装备的五代机。这款战机将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轻重结合的合理梯次。它要能高效地替换掉那些“退而不休”的二代、三代机,迅速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国主要方向的隐身防空网络,对周边国家的主力战机形成压倒性的代差优势。歼35的出现,精准地契合了这个需求。

虽然其机体尺寸和起飞重量已非常接近重型机,但其设计目标和成本控制方向,使其更适合成为空军未来的“隐身主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国天空,歼20将作为战略攻击的“利刃”,而数以百计的歼35则将构成国土防空的“坚盾”,让任何试图窥探或进犯的敌机无所遁形。

二、深蓝的勃勃野心:渴求海上利刃

如果说空军的换代需求带有几分“大陆军”思维的惯性,那么海军的需求则全然代表着中国走向大洋、拥抱“深蓝”的全新抱负。从辽宁舰、山东舰到即将形成战斗力的福建舰,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速度让全世界惊叹。然而,航母本身只是一个漂浮的机场,其真正的作战能力核心,在于舰载机联队。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航母的“刀尖”是歼15“飞鲨”。作为一款脱胎于苏33、经过深度优化的四代半重型舰载机,歼15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一步,撑起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的航母战斗力。

但当潜在对手已经在航母甚至两栖攻击舰上部署具备隐身能力的F-35B/C时,缺乏原生隐身设计的歼15就面临着无法回避的代差劣势。未来高端的海上较量,是隐身舰载机的舞台。中国海军,急需一款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隐身舰载战斗机。

这项任务,同样不是歼20能够承担的。歼20庞大的机身、较长的起降滑跑距离以及为陆基优化设计的起落架,使其难以适应航母甲板上那极端狭小的空间和严苛的起降条件(特别是拦阻着舰时承受的巨大冲击)。海军需要的,是一款从娘胎里就带着“海盐味”、从设计之初就将“上舰”需求刻进基因里的“原生”舰载五代机。

歼35应运而生,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沈飞的FC-31“鹘鹰”验证机。相比体型壮硕的歼20,歼35拥有更紧凑的机身,为承受高强度冲击而强化的起落架,以及针对高盐高湿海洋环境的特殊防腐蚀和可靠性设计。这些并非简单的适应性改造,而是脱胎换骨的舰载化优化。

更令人振奋的是,歼35展现出了极高的平台通用性。它不仅完美适配福建舰这类采用电磁弹射的先进大型航母,其设计裕度也意味着通过合理优化,它完全有可能兼容辽宁舰、山东舰这两艘采用滑跃起飞甲板的航母。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海军所有的现役及在建航母都将具备搭载五代机的能力,海军航空兵的整体作战水平将实现爆炸式的跃升。

为三到四个航母战斗群(包含训练舰及备用)提供足以形成核心打击力的隐身舰载机,装备百余架歼35,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必须迈出、且正在大步迈出的关键一步。

三、一把钥匙的双重解锁:顶层设计的智慧

至此,歼35的战略价值已经跃然纸上:它犹如一把精心设计的钥匙,同时咬合了空军庞大的换代需求和海军紧迫的航母隐身舰载机需求这两把截然不同的锁。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和军事顶层设计部门那令人称道的远见和规划能力。

将空军的主力换代机和海军的核心舰载机,都锚定在同一个基础平台进行发展,带来的好处绝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首先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开发一款全新的、具备完整隐身能力的五代机,其投入是天文数字。如果空军和海军各自为战,独立研发两款完全不同的型号,资源浪费将是巨大的。而基于一个成熟的验证平台进行“一机两型”的并行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摊前期研发成本。进入生产阶段后,共用大量零部件、子系统,甚至部分共用生产线,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规模效应有效降低单机采购价格。

此前央视无意中曝光的沈飞生产线画面,同时出现了空军涂装和代表批量制造的“绿皮”机体,似乎正印证着这种集约化生产模式已经全面启动。

其次是大幅简化的后勤保障体系。想象一下,两支军种装备大量同源的飞机,意味着可以共享维护标准、备件库、地面保障设备乃至部分地勤人员的培训体系。这将在平时极大降低运行成本和管理复杂性。到了战时,这种通用性带来的效率提升和资源调配灵活性,更是难以估量。飞行员的训练和改装也能部分共通,加速人才培养和跨军种交流。

最后,这也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在技术追赶期的厚积薄发和日益成熟。在以成飞为代表的歼20项目取得划时代成功后,将承载规模化任务和舰载重任的歼35交由沈飞主导,实际上形成了中国两大骨干飞机制造企业在五代机领域的良性竞逐格局。

这种“南成飞、北沈飞”的竞争,不仅能激发创新活力,提升项目管理和生产制造水平,也确保了国家在最核心军事装备领域拥有不止一个可靠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避免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四、走向千架时代:中国空天的崭新地貌

那么,承载如此关键双重使命的歼35,未来将飞向多少架次?这是一个需要基于战略需求和现实工业产能进行综合评估的推算。

对于渴望蓝水远航的海军而言,短期内满足现役三艘航母及配套训练需求,百架以上的规模是基础。如果未来航母数量继续增加,海军对歼35的需求量也将稳步攀升。一个保守的初始目标是100-150架,但这远非终点。

而空军的需求量则要庞大得多,简直是一个“无底洞”。要替换数百架老旧战机,并与周边日益增多的F-35机群有效抗衡,填补广袤国土的防空空白,四百架,恐怕仅仅是一个开始。考虑到中国拥有的巨大战略纵深和多方向的防卫压力,空军最终列装的歼35数量,很可能达到五百架甚至更多。

将海军和空军的需求叠加,歼35的总装备数量达到六百架以上,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扎实依据的预估。当这个数字成为现实,再加上持续批量生产的歼20,中国隐身战斗机的总规模有望史无前例地逼近甚至达到千架级别。只有达到这样的规模,才能真正构建起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能够有效应对未来任何高强度复杂冲突的空中力量体系。

歼35的批量生产和交付,绝非仅仅是增加了一款新型战斗机那么简单。它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精妙而深刻的战略棋局落子,是用平台通用化和集约化思维,同时撬动了国土防空网的全面升级和远洋海军航空兵的跨代发展。这把看似普通的“钥匙”,其正在开启的,是中国海空力量走向世界一流的全新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