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台风“桦加沙”最低中心气压905 MBAR,强度接近地球上限?气象专家紧急发声

发布日期:2025-10-08 09:52 点击次数:178

“接近地球上限!”“史上最强台风!”“人类灾难级!”……

这两天,一个名字略显拗口的台风——“桦加沙”,不仅搅动了整个南海,更先在互联网上刮起了一场“谣言风暴”。

社交平台上,一些博主信誓旦旦,称其中心气压低至905百帕,强度已逼近“地球理论上限”,描绘出一幅骇人景象,仿佛灾难大片即将登陆。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权威气象专家的回应直接而清晰:这种说法,不科学、不妥当。

一、“地球上限”?谣言先于台风登陆

每当有超强台风生成,类似的“史上最强”“突破极限”论调总会准时上演,这次也不例外。

“905 MBAR”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吓人,成了谣言传播的核心“数据炸弹”。然而,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一语道破:过往台风甚至有低于900百帕的,“桦加沙”离所谓的“地球上限”相距甚远。

真正的“王者”是2014年的台风“威马逊”,其登陆时中心气压低至890百帕,这个记录至今仍稳坐“登陆我国最强台风”的宝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也明确表示,“桦加沙”的预计登陆强度不及“威马逊”,大致与2018年的“山竹”相当。

一句话:它很强,但绝非最强。所谓“接近地球上限”,纯粹是违背基本科学事实的夸张炒作。

二、为何谣言总能“乘风而起”?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每次有天灾,人祸(谣言)总是先行一步?

流量密码作祟:“最强”、“极限”、“末日”等词汇本身就是冲击力十足的流量磁铁。在“唯流量论”的驱动下,部分自媒体摒弃了基本的求证义务,选择性地放大恐怖信息,以煽动性替代科学性。

认知短板效应:公众对专业气象知识存在理解门槛。诸如“中心气压”这类专业指标,大多数人并无概念,谣言便利用这种信息差,用绝对化的数字制造恐慌,让人误以为905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预防性恐慌心理:面对不可抗的自然力,人们容易陷入焦虑,而夸大其词的谣言恰好迎合了这种“宁可信其有”的防御心态,试图通过夸大危险来自我警示,反而助长了不实信息的传播。

三、敬畏天灾,但更应警惕“人祸”

抵制谣言,绝非是低估“桦加沙”的破坏力。

气象部门已再三强调,“桦加沙”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具有“风力极强、风圈范围大”的特点。国家海洋预报台已发布今年首个风暴潮、海浪双红色预警。广东多地严阵以待,宣布将适时启动“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这是极其严肃和必要的防灾部署。

真正的危险在于,荒谬的谣言会稀释和干扰权威预警信息的传播效能。当“地球上限”这种夸张说法被戳穿后,部分人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后续真实的预警信息也产生怀疑,这无疑会消解防灾工作的严肃性,增加公众的安全风险。

法律的长牙也已悄然落下。从《气象法》到《刑法修正案(九)》,编造传播险情、灾情谣言的行为,面临的将是罚款乃至最高七年的刑期。上海、浙江等地警方已多次查处类似台风谣言的编造者,这足以警示所有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蹭天灾流量,代价你承受不起。

写在最后

台风是天灾,但谣言是更大的人祸。我们抗击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有信息世界的“风雨”。

在“桦加沙”来临之际,请每一个人:

拒绝谣言,相信科学;警惕风险,不必恐慌。

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做好防灾准备,这才是面对天灾时,最冷静、最有力、也是最安全的姿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