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音传奇再回眸:重大事件影响后,她如何从台前转幕后引领行业变革?
发布日期:2025-10-09 21:58 点击次数:153
她的名字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电视机前的观众常常在晚饭后的灯光与锅铲声里听到她的嗓音。1968年,她出生在河北秦皇岛一个普通却不失讲究的家庭,父亲是汽车工程师,母亲从事医务工作,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小学二年级,她在全校朗诵《在泥塑“收租院”里》,声音清亮。没多久,她成了学校运动会的“小喇叭”,播报成绩、念班级来稿,一天要说上好几回。到了秦皇岛一中,她在学校广播站几乎“占了台”,普通话标准,朗读自然,兼顾学业与文艺的“合拍”。
声音与技法是怎样炼成的
她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86年。彼时,北京广播学院通过河北省广播电视厅选拔人才,秦皇岛广播局负责本地预选。那一年,录取率低得像针尖里透光,她凭借专业与文化两手硬,从一众候选里突围,成为当地唯一被录取者。进了大学,她的专业成绩常在前三,课堂上抠发音、琢节奏,离开课堂也不放松练习。学校不是“终点站”,而是跳板。1989年,她进入央视新闻中心实习,开始在《新闻联播》镜头里“试水”。到1990年8月,她正式进入央视新闻编辑部播音组,却被派到大庆油田锻炼一年——这是当时新闻系统的惯例:台前的光亮要靠泥土里走出来的脚感支撑。
大庆的风、草、油污,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句子。她跟着工人跑井场,学生产知识,采访一线故事,晚上趴在案头整理素材。那段时间让她明白,播音不是“漂亮地念”,新闻需要“和风沙一起呼吸”。也正是这段经历,日后她在演播室里的吐字,里头总带着温度。
当“配合”成为专业
回到央视,她从《晚间新闻》的基础工作做起,采访、录音、剪辑、归档,哪样都不躲。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改版,《世界报道》开播,她与水均益搭档。两人风格不同:水均益在国际现场冲锋惯了,叙述时线条清晰,她的口吻更稳、节奏更柔,互相“打磨”出一个通俗但不失深度的国际新闻面貌。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的敏感节点,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冲到7.8%,信息密集、情绪克制的呈现获得了普遍认可。
她还与康辉同台,观众调侃他们是“荧屏夫妻”。其实在专业层面,这是角色默契的另一种表达:一个把复杂议题拆出“骨架”,另一个则把“肉”贴上去,讲得像家常却不露纰漏。1995年至1997年,她走上《新闻联播》主播位,语态凝练,节拍沉稳。重大历史瞬间,她也在场。1997年香港回归,她在天安门广场分会场守了72小时直播,流程密密叠叠,她靠的是“台前不慌、台后细账”。1999年澳门回归,她做链接主持,几场接连推进,保持了零失误的纪录。2010年,她主持《新闻30分》,在更短的时段里压缩信息、提炼重点,语速与分寸都要重新调校。
风波里看选择
2008年3月19日,一个小小的播出事故,让她的人生拐了弯。那天《晚间新闻》直播中,导播切错镜头,演播室画面提前两秒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她拿出粉扑补妆的动作被“抓个正着”。两秒,不足以让任何人做什么,但足以让舆论炸锅。3月21日,央视负责人出面致歉,将此认定为0到5秒播出事故——这是行业里对事故时长与级别的标准划分。对专业人士而言,直播补妆是常态:刺眼的棚灯一开,粉底很快“融化”。东方卫视主持人潘涛也站出来说,这是正常操作。但互联网的浪潮涌过来,争执很难靠定义消退。
她没有等风头过后。四十岁,正是主持人的“金身期”,她却主动找领导要求转到幕后,理由很直接:事件影响栏目形象,台前需要更稳定的承担者,也该给新人更多练手机会。把舞台让出来,并不是退出。她转身回到后勤的“暗场”,审稿、指点、把关,一点一点把流程抠紧。央视随后也做出调整:加强播出流程管控、增加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这不是一人之力,但所有人都知道,一线的习惯、后台的规程,都在那次风波后更“板正”。
行业小科普与人物对照
在电视新闻的生产线上,导播和主播的职责界限分明。导播掌控切换节奏、镜头调度,是“看不见的导演”;主播是最后一环的呈现者,需要把复杂的编辑、采写意图在最短时间里准确输出。事故未必来自台前,惩戒也未必指向个人,这就是制度化的价值——不以个体背锅来代替流程优化。她的选择,与不少同行形成对照:有人会在镜头前更用力证明自己,也有人像她那样离开聚光灯,把经验熔成规范。
“金话筒奖”在播音主持界被视为顶级荣誉。2012年,她以《新闻特写:胡锦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佩顿中学访华师生》获此奖。这类作品考验的不仅是嗓音,更是把握节奏与新闻温度的能力。另一枚来自社会层面的肯定,则是2022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这项荣誉常授予在专业与公益上都有突出贡献的女性。
把公益当作专业的延展
早在2006年,她就走进北京红丹丹文化交流中心做志愿者,为视障者讲电影。要讲得“看得见”,得反复看片,记场记光,再把画面转译为可听的语言——树叶微颤几次、光从哪一侧落下、人物如何转身,都要说到点子上。2012年,她又带着央视14位主播去参加盲人趣味运动会,用声音引导,让“看不见”也能参与竞技的快乐。后来,她还把语言训练拓展到偏远地区孩子的普通话助学项目上,讲发音、拆声母韵母,把“专业技能”换成日常可用的能力。
如果把她的公益实践与她的职业转型放在一块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线索:从聚光灯中心退到更广的社会现场,是同一套职业伦理的延伸——用声音服务公共,让技术不只服务收视,也服务人心。
从台前到制度建设者
2008年风波之后的几年里,她几乎不再出现在重要直播的前台,却在幕后做了更沉的活儿:整理新闻档案、校对数据、把经验摘成条目。她参与制定播音质量规范,把自己三十多年的手感转化为可复制的流程,并以“导师”的角色带新人。2015年,她成为专职培训者,被称为“金牌导师”。她教的不只是“口腔操”和气息控制,更重要的是直播中的应急:忘词怎么办,突发如何接续,政策性强的语段怎样拆解得接地气。她经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讲专业伦理与职业边界——比如镜头前永远不要“猜测事实”、也不要“替观众情绪”。
对比之下,水均益、康辉等人仍然稳稳站在台前,她则主动去做“台下之王”。两种选择没有高下,只是路径不同:前者是信号灯,后者是路基。没有坚固的路基,灯再亮也照不远。
升官不等于远离现场
2013年之后,她的管理能力愈发凸显。到2023年,55岁的她被任命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业内为之侧目,因为从主播转管理并不稀奇,难的是在两端都达到高标。这个岗位不再是“看住一个节目”,而是统筹一个部门的未来:搭梯子、定标准、做储备、稳交班。她亲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人考核,从声台形表的传统四功到新媒体时代的镜头语态、互动话术,一款款“上新”。
这之前,她已经在2010年继续主持《新闻30分》,获得2012年“金话筒奖”,其后在2022年得到“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肯定。时间线看似散乱,逻辑却很清楚:专业背书、社会荣誉、组织信任,三股合力把她推到管理位——并非偶然。
标准化背后的温度
2024年,她主导了“新闻播音实战训练营”。这不是教室里对着镜子练字正腔圆的老法子,而是贴着直播跑的实战化训练:她亲自上课,设计模拟直播,出突发考题。每位学员她都建档,记录长短板,像医生写病历。语速太快的,先练绕口令,再重新学停连;表情僵的,对镜子做“微表情”训练,学会用眼神“递话”。她还推动流程的标准化:从稿件准备到设备检查、从通讯链路到备用方案,每一步写成清单,把经验变成制度,提高效率也降低风险。
她抓的不仅是技能,还有代际传承。她组织业务研讨会,请退休老播音员回来谈“旧法”与“新用”。会上常听到这么:“新闻要跟时代,但传统不能丢。”这不是口号,是方法论——在短视频节奏愈发紧猛的当下,发音、节拍、停顿这些“老学问”,恰恰能保证信息的可理解性与可信度。
历史节点与个体轨迹的交叉
回看她曾经站过的节点:1995年至1997年的《新闻联播》,1997年香港回归的72小时连轴直播,1999年澳门回归的连续链接,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世界报道》冲上7.8%的收视。这些都需要极强的稳定度与耐力。2010年的《新闻30分》则要求在快节奏下保持准确。对比之下,2008年3月19日那两秒的“补妆门”像极了历史给职业人的一次考题:两秒钟带来的是两年的沉思与十多年的重构。3月21日央视的道歉,按行业标准认定为0到5秒的播出事故,既把责任归位,也给流程以生长空间。潘涛等同行的发声,则提醒公众:不要以一眚掩大德。
她自己的回答是转身——不是退场。2015年她化身“金牌导师”,把现场经验打包成训练手册。2012年的“金话筒奖”与2022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一枚指向专业,一枚指向社会。2023年,她以55岁的年龄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把一线经验转化为组织能力。2024年的“实战训练营”,与她此前参与制订的播音质量规范一脉相承,让制度有温度,让温度可复制。
观众记忆与现实舞台
她并没有完全离开公众视野。2025年,她主要忙于央视幕后工作,但仍会在公益场合露面。年初吉林延边的一次活动,她与康辉同框,许多人的记忆被一下子拉回到那个电视是“客厅支柱”的年代。此时,镜头前的她更像一位“老战友”,而非“常驻主角”。她带出来的一批批新人成了骨干,节目气质与团队作风因她而变。这种“从一个变一个群”的影响力,不再依赖曝光,而是落在制度与人员梯队里。
行业的回声
说起她的故事,总有人感慨“可惜”。事实上,新闻行业的职业路径远比想象中宽。主播、导播、编辑、记者、培训、管理,这几条线彼此交织。她在2006年走进红丹丹、在2012年组织14位主播参加盲人趣味运动会、在语言助学项目里教孩子普通话的那些年,与她在央视制定流程、开研讨会、办训练营的这些年,是同一条线的不同切面。那条线背后,是她一直坚持的职业信念:新闻要“接地气”,要把复杂讲清楚,要让信息在可信的节奏里抵达普通人。
尾声里的注脚
她的成长起点是秦皇岛一中广播站的方寸空间,随后是北京广播学院严苛的专业训练、1989年央视实习的通道、1990年8月入职后的大庆油田一年基层磨砺。她与水均益、康辉的多次同台既是时代风格的同频,也是她个人能力的验证。1997与1999年的回归报道,给她留下了职业生涯最坚实的坐标。2008年的两秒风波,推动她把个人经验转化为组织资产。2012年的“金话筒奖”、2022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以及2023年她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构成了她在专业、社会与管理三方面的立体画像。2024年的“新闻播音实战训练营”,把她的“匠心”推成体系;2025年,她继续在幕后稳稳托住团队,也在公益里偶尔亮相,像在延边那次与康辉同框——不仅是怀旧,更是见证。
有人说,职业是条单行道。她的经历却提醒人们:转折并不意味着终点。她离开台前时四十岁,许多人替她惋惜;她在五十五岁晋任副主任,行业为她鼓掌。历史在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记,有时是一句经典的白,有时是一份详尽的流程清单。她把两者都握在手里,让声音之外的秩序同样清晰。


英媒传出消息,西方国家正在囤积稀土,中国发出严厉呵斥


光伏电站运维方案概述


宜昌夷陵水下打捞手链


好戏|张泉灵亲述:央视岁月竟无一席工位


国乒爆冷连失两人,心态成关键,未来可期


丽水钛表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