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盘点中国历史上18位将领晚节不保、败坏声誉的经典血泪警示案例

发布日期:2025-11-20 18:30 点击次数:174

从秦到清,超过两千年的史书里,名将的结局常常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投降、入狱、被杀或者羞愧而死。有人统计过,一个时代能站上战场巅峰的人不多,但能“善终”的更少。为什么打仗赢了,人生却输了?是性格的错,还是权力的局?是“忠”太重,还是“命”太薄?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从时间线把人和事一层层拨开。

有人说,将军就是刀,握在皇帝手里;也有人说,将军是盾,国家有难就得顶住。刀要锋利,盾要坚硬,可刀盾之间最怕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你以为输赢定生死,其实权力的秤才是关键。投降是懦弱,还是权衡?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有人把“在外”的将领,硬生生拉回京城问罪。先不谈谁对谁错,先看这些名字:章邯、李广利、李陵、段颎……他们的战场故事响亮,他们的退场方式刺耳。到底哪一步踩空了?

先从章邯说起。秦末,陈胜起兵声势汹汹,周文带着三十万人逼近咸阳。章邯临危受命,征发骊山刑徒,硬是把起义军打散,接着田臧、魏咎、项梁都败在他手下,几乎是一个人把摇摇欲坠的秦国扶住。可项羽破釜沉舟那一仗,天塌地陷,章邯背锅,弹劾如雪片。出路只剩一条,他投向项羽,被封雍王。随后刘邦与项羽开战,战局翻转,章邯守不住城,刀落前,他选择自尽。

汉武帝时代的李广利,先是率六万横扫西域;远征大宛归来时,三十六国使者和商队排成长龙,西域第一次直面汉家威仪。后来他出五原,领七万奔燕然山,结果一败涂地,余部寥寥。他自知回去必死,于是投向匈奴。这位征战二十年的汉将,把盔甲脱在敌营,羞得连史书都替他脸红。

再看李陵。十九岁带八百轻骑直插匈奴腹地,锋利得像刀尖。边塞被围,匈奴十一万骑兵合围,他边打边退,硬是撤出八百里。可补给断了,终究败了,只能降。消息到长安,满城震动。汉武帝暴怒,众臣噤声。只有司马迁为他辩解,换来的却是宫刑。李陵家人三百多口也遭遇屠戮,一将降,满门寒。

段颎的故事又是一回合。十五岁随军平叛,三百轻骑夜袭敌营,直接擒将。射虎谷一战,斩首一万九千,创下东汉对羌军的最高纪录。十七年征战,大小一百八十余战,斩首十四万级。后来他靠向宦官集团,制造冤案成了污点。局势反噬,司隶校尉阳球给他罗织十二项大罪,压力如山,段颎以死谢幕。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反而进入一个让人心里发凉的阶段:战场胜了,风波表面上平息了,暗流却在权力的深处涌动。

于禁这个名字,很多人只记得“水淹七军”。襄樊暴雨成河,关羽声震华夏。作为统帅,于禁应当组织抵抗或者有序撤退,他却选择投降。后来他回到曹操墓前,看到壁画里自己的投降场景,泪下,羞愧病死。把一身军功,丢在汪洋里。

西晋的孟观,面对羌胡十万、连营百里,硬是提枪上马,半年平乱。可政治嗅觉失灵,误判赵王司马伦的实力,在联军征讨中丢了命。一个将领的胜败,居然被京城里的权力牌桌决定。

东晋刘牢之,出身不显,却用北府军挡住前秦百万大军,名动天下。但他十年间四次换旗,从王恭到司马元显,从桓玄到刘裕,最后人心散尽。自杀前想投奔南燕的慕容德,已经无路可走。战神也会迷路。

唐初的侯君集,是李世民最锋利的剑。平高昌时,二十日奔袭千里,军至城下,高昌主麴文泰据说吓死。功成名就后,他沉迷敛财,还强收高昌贵妇,皇帝责罚,他抱怨。后来参与李承乾谋反,被女婿告发,斩首。李世民在凌烟阁徘徊,思量要不要取下他的画像,最后忍住不动。功劳是功劳,罪行是罪行,脸留在墙上,脑袋落在地上。

薛万彻,三十年征战,斩首十万级,和李靖并称。可功名越大,他在军中越张狂。有人上奏,他心生怒气。在房遗爱案中,他口不择言,刺激了李治,最后被杀。这不是战场输赢,这是嘴巴惹祸。

这一段的共同点很刺眼:当战事暂时平息时,将军与权力开始正面相撞。有人说“重文抑武”,有人说“疑人不用”,有人说“人性贪欲”。其实更像一道选择题:你在边关是英雄,在京城你就必须是臣子。很多人把军功当成护身符,最后发现那是块烫手山芋。

别以为只要不犯错就安全,真正的反转在后面。很多人以为这些败局都是军事问题,其实关键在“听谁的”。当刀和秤发生矛盾,刀再锋利也会被收起来。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本可以在边关继续做硬汉。他四十四岁那次石堡城强攻,亲擂战鼓,爬悬崖,三日血战,吐蕃大败,河西九曲重归唐土。可到潼关,朝廷逼战,他选择服从。十万唐军尸横遍野,潼关失守,长安七日而破。他跪在安禄山帐前递上降书,曾经的虎视鹰扬变成颤抖。他不是不懂战机,他是太“懂规矩”。安禄山死后,安庆绪连战连败,形势逼迫,哥舒翰被杀。听话,在错的时刻,会要命。

仆固怀恩是另一种反转。朔方精锐在手,与回纥可汗称兄道弟,还把亲生女儿送去回纥和亲,家国一肩挑。位重权高后,监军宦官骆奉先的指控飞上案桌,说他“北连吐蕃,西诱回纥”。护送女婿的善意变成谋反的证据,他自知难洗,只得走上叛路,联合吐蕃、回纥十万兵逼近长安,试图震慑朝廷,想要把名誉抢回来。结果很快病逝,连解释的机会都没了。从忠到叛,只隔一封奏章。

高骈,诗名武名双响。为守西南,他在大渡河沿线修了十八座连环军寨,让南诏二十年过不来。可到黄巢起义时,他拥兵十万缩在扬州,朝廷十二道金牌催他勤王,他按兵不动。后来术士吕用之把持军权,强夺将领妻妾,军心涣散。毕师铎联合秦彦起兵,打进扬州外城。高骈披道袍坐法坛,像靠法术能救命,结果被擒身死。从城墙到法坛,从铁血到迷信,反转得让人唏嘘。

这一刻我们才看清伏笔:章邯的弹章、李陵的风评、段颎的依附、侯君集的骄矜,其实都指向同一条线——当权力开始怀疑,战功不再是护城河,而是导火索。

看似平息,其实更大的危机还在路上。宋、明、清把这条线延长,分歧越来越深。

吕文焕更扎心。坚持六年守城,到了末尾一脚,选择投元。投降后,他还主动请命攻打南宋城池。这一步不仅让他被贴上叛将的标签,也把自己锁进历史的黑名单。你可以说他权衡利弊,但很难说他无愧。

明代胡宗宪,表面高升快,是因为依附严嵩集团;为筹军费,他与之虚与委蛇。抗倭的成绩显眼,这也成了他的把柄。严嵩倒台,嘉靖猜忌发作,凡与严嵩关系密切者,几乎都被清算。有人说不靠权贵抗倭就难推进,有人说政治上的迟钝让他失守。他的功与过,像一条绳上的两个结,怎么解都揪心。

洪承畴早年科场得意,仕途畅快,兵部尚书,镇压农乱,威名逼人。被俘押至盛京时,开始坚拒不降;三个月后雪夜,在三官庙向皇太极三跪九叩。外界猜测很多,一件貂裘披在肩上的那刻不可能决定全部,背后多少生死权衡。从“宁死不降”到“跪而改命”,他把自己从忠臣名单里划了出来。

清代年羹尧在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中,十五日千里奔袭,一战封神。四十万西北大军只听“大将军年”号令,皇权开始不安。后来“年选”官员赴任还要绕道西安拜谒大将军府,他离权力红线太近,三百天从天顶跌到地底,身首异处。当军事权威压过制度边界,反噬只在时间问题。

杨芳更像时代的切面。白莲教起义时,二十六岁以三百轻骑穿插敌后,“七日破七寨”;五十六岁在柯尔坪亲率敢死队攀冰崖,生擒张格尔,打破“汉臣不掌禁军”的祖制,封侯拜相。到了鸦片战争,六十九岁面对英军,他让士兵抬出粪桶和马桶阵,成了笑柄。这不是笑他胆小,是时代逼到墙角,他拿不出能打的办法。一个人的晚年,也能反照一个王朝的落后。

这段里,每一个“表面缓和”的瞬间,背后都藏着更大的裂缝。新的障碍不断冒头:投降后的道德审判、权贵落台后的政治清算、军权压线后的制度反噬。分歧越来越深:有人强调结果导向,有人强调原则底线。和解看似遥远,因为每个人心里的那把尺子不一样。

如果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将军,世界就简单了。打赢是应该,打输是罪该,听话是忠诚,不听话是叛逆。这套逻辑很顺手,但经不起推敲。战场上只有快与慢,权力场有冷与热。有人骂章邯投降,有人骂李广利投敌;有人夸高骈有城防之策,又批他坐看长安失守。把“军功”当护身符,把“权谋”当方向盘,最后两个都变形。你说他们是“罪人”,也别忘了,他们曾经是挡在风雪里的那道墙。夸一句“审时度势”,其实是在给动摇找借口;批一句“刚愎自用”,又是在给牺牲打折扣。矛盾不在他们身上,在我们的判断里。

到底该用“成败一票否决”来评名将,还是用“动机与制度”来算总账?支持者说国家利益为上,投降、谋反、依附权贵都不可原谅;反对者说人非铁石,生死一线的选择不能用键盘审判。把每一个复杂生命简化成一个标签,真有意义吗?你愿意为“忠”付出全部,还是承认“权力的秤”会压弯脊梁?欢迎把你的尺子放在评论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