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美国产业链通胀压力再起,三组数据揭示关税冲击下的消费困局

发布日期:2025-08-19 03:50 点击次数:157

#美国产业链又一次被通胀“敲响警钟”。8月中旬,密歇根大学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8.6,比上月下降5%,而同期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却逆势上涨。关税政策成为焦点,让普通家庭和企业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轮涨价潮会否引发更深层次的经济震荡?不少业内人士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策略。

近期美国劳工部披露,7月份PPI环比增幅高达0.3%,超出市场预期。据Wind终端交叉验证,这一数据已连续两个月走高。某券商首席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向笔者透露:“目前供应链中的价格压力尚未完全释放,但传导到终端消费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从2022年下半年起,美国制造业就因原材料、运输等成本上升频频发布盈利预警。例如A股上市公司中联重科(000157.SZ)海外业务公告显示,其北美子公司毛利率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直接归因于采购成本增加。

政策溯源:关税加码与结构性去杠杆双重作用

本轮通胀压力,与美国政府持续推进加征关税不无关系。根据央视网报道,高盛集团测算,截至今年6月,美国消费者已消化了约22%的关税成本,而如果新政延续,这一比例或将飙升至67%。这意味着,大部分进口商品最终都会让消费者买单。而与此同时,美联储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目标,将核心通胀控制在2%上下,但现实却是——最新数据显示未来一年通胀预期攀升至4.9%,远高于当前实际水平。

三家券商研报对货币政策走向分歧明显:中信证券认为美联储短期内难以降息,应对上游涨价需加强财政补贴;中金公司则主张适度放宽货币环境,以缓解居民负担;华泰证券则提出应关注产业链转移带来的全球供应格局变化。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有零售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每季度都要调整售价,否则利润空间几乎为零。”

投资启示:认知误区与可操作建议

很多投资者习惯把“通胀”简单理解为资源类股票普遍受益。但事实并非如此。本轮产业链式传导下,上游原材料板块虽有阶段性回暖,但终端消费品企业面临的是需求萎缩和利润压缩双重挑战。例如海天味业(603288.SH)最新财报显示,其出口业务毛利率同比减少1.8个百分点,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提醒大家,不是所有资源股都能从全球输入型通胀获益,“行业龙头+多元布局”才是稳健之选。

针对当前形势,可操作建议如下:

1. 资产配置宜分散化,多关注食品饮料、医疗健康等抗周期板块,同时适当降低纯制造业权重。

2. 对持有外贸相关个股,应重点筛查其ESG风险模型,包括供应链韧性及合规风险评估。

3. 建议定期跟踪主要经济体CPI与PPI差值走势,把握宏观拐点,如遇大幅背离及时调整仓位。

专家访谈实录插入:『银率网高级分析师哈姆里克接受采访时直言,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表面上的物价上涨,而是整个供应体系正经历隐蔽但剧烈的成本积累,一旦爆发,将给普通家庭带来连锁反应。』

场景观察细节补充:在芝加哥一家大型超市内,笔者注意到牛奶和谷物类产品售价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2%和15%。店员表示,每周进货单据上的采购价格几乎没有一次保持稳定,“顾客抱怨多了,我们也没办法”。

结语反问闭环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不断推高的生活成本,你会选择主动改变自己的理财方式还是继续观望?你认为这一波由关税驱动的新型通胀,会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