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用力过度,导致国家灭亡

发布日期:2025-10-08 22:14 点击次数:89

公元888年,对大唐而言,就像这个年份的数字一样,挺吉祥的。

就在这个年份的4月20日,年仅27岁的唐僖宗李儇去世了。

▲唐僖宗的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虽说每逢皇帝去世,朝廷都会照例“举国哀痛”。唐僖宗死了,大伙儿还是要表面悲伤一下做做样子,但心里却乐开了花:

由于唐僖宗这个皇帝实在是太不值得信赖了。

这个皇帝12岁就登基成了大唐的皇帝。作为一个正值青春的调皮娃,李儇到处闹腾玩乐,根本不知道皇帝该干些什么。

他不怎么待见大臣,偏偏喜欢跟宦官们混在一起,还把自己的“保姆宦官”田令孜叫做“阿父”。朝廷里的事务,当然也都交给阿父打理,只要小皇帝高兴就行。

李儇在位期间,发生了那场著名的黄巢之乱。

这边刚把黄巢的事解决了,另一边朱玫又开始闹事。结果,李儇后来大半的最后8年都在外面到处跑。

这皇上都搞成这个样子,帝国还能有个好未来吗?

如今李儇终于和李渊见面了,大唐算是迎来了一些希望。新皇帝叫李晔,是李儇的弟弟,人们都叫他唐昭宗。

据记载,李晔不仅长得俊朗有神,精神饱满,还善于攻读书籍,热衷儒学,跟李儇那边只知道玩乐、打马球的样子不一样。

在政治修养方面,新皇帝很懂得尊重礼仪大臣,遇到事情也会和大臣们商量,而没有像以前那样跑去宦官那里寻求帮助。

最关键的一点,新皇帝认为“前朝威势已衰,国家命运渐渐衰落……心意在于振兴旧有的基业,发号施令统治天下”。

他胸怀理想,抱有抱负,精神层次比他哥哥高出了不止一点点。

就这么着吧,在一片期待和喝彩声中,随着新皇的登基,大唐开始迎来国家重新崛起的高速发展。

要是真的,李晔要是能穿越到未来,他就会知道,到了公元1627年,随着那位木匠天子的去世,大明皇室的皇位就传到了木匠天子弟弟的手里。

也是兄终弟及的局面,也一样哥哥昏庸、弟弟勤快治理,再加上那样的王朝哀歌。

▲唐昭宗,人们记载他“神气雄俊”。图片来自网络。

摆在唐昭宗面前的,还是帝国的两大难题:

一、皇宫里,那些宦官一握权柄就说了算;二、江湖上,藩镇一发话就管事。

唐朝宦官掌控大权的戏码,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后无来者的盛事。

自从唐德宗下令让宦官掌控禁军,成为制度之后,历代皇帝都没能彻底拿回禁军的全部控制权。

宦官有了兵权,自然胆子肥了起来。加上皇帝与朝臣的信息传递也由宦官们负责,以致帝国内外大小事务,甚至这大唐皇帝谁来当,皆以宦官马首是瞻:

从穆宗开始,唐朝历经八代帝王,但被宦官扶持上位的皇帝却有七位。

要是大臣惹到宦官不开心的话,那就会被杀掉;要是皇帝惹到宦官不高兴,结果也是死,没啥区别:“立了君、杀了君、废了君,就像玩儿儿戏一样。”

在宦官面前,中晚唐的皇帝们显得特别软弱,毫无抵抗之力。

▲唐代宦官,图片来自影视剧中的截图。

一边,藩镇的祸事也让皇帝们心头揪得紧。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疆域逐渐出现了许多藩镇。一开始,大部分藩镇还能听从中央的调遣,不过随着一场场战乱打乱了原本的统治秩序,特别是在黄巢起义之后,由黄巢投降将领和那些因平乱立功的藩镇,逐步变成唐朝皇帝心头的大麻烦。

这些藩镇都是自己一方的霸主,彼此之间打得不可开交,时常还用武力威胁皇帝:不给好处就搞事,弄得皇帝头疼得很。

危机一波接一波,新皇帝也不再客气,开始行动起来了。

常听人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从古到今的政治斗争,谁拳头硬就由谁发话。一登上皇位,唐昭宗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京城募兵。这场面挺热闹的,居然一口气募集了十万人。

你问那十万大军在当时意味着啥?说实话,那可是挺吓人的数字了。在那个年代,十万兵马算是相当庞大的规模了,也就是说,得有好几百辆马车拉着粮草,还需要不少士兵操控和支援,规模不小,力量相当可观。毕竟,历史上很多大规模的战役都用不到这么多兵力呢。

公元907年,朱全忠牵头的军队规模大概是八万,和李克用在潞州的那场生死大战,算是相当激烈的一场冲突了。

光靠人数来看,昭宗当时招募十万兵力,已经算是相当大的队伍了。

虽然这些兵力还是归宦官控制的禁军管理,不过唐昭宗总算拿到了一部分军队的指挥权。

有了兵力,心里有了底气。唐昭宗不光如此,还开始得意起来,扬言要靠武功征服天下。

不幸的苗头就这样埋下了。

自古以来,削藩这事儿真是不容易搞砸。

汉景帝当年削藩,惹出七国之乱,还多亏周亚夫出谋划策,才把叛乱搞定。以后明朝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反叛,经过四年的大战,没了亚夫那样的立功人,江山也就易手了。

由此可见,要是没有完善的方案和细致的谋划,匆忙动手削藩,很容易引发祸事。

▲周亚夫一直是许多将领心中的典范。图源:网络

不过,唐昭宗压根不会理会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他手里的兵力让他对平定四方满怀信心,挺有把握。

到了公元889年,唐昭宗刚刚上任一年,他就公开宣布要削弱藩镇实力。他第一个着手的对象,便是曾多次成为唐朝避难所的蜀地四川。

严格来说,那会儿的四川其实还没完全脱离皇朝的掌控。

那会儿,管着四川的,正是唐僖宗李儇的老爹田令孜,还有他兄长陈敬瑄。

当年,李儇在老爹的怂恿下,安排陈敬瑄和几位禁军将领比试打马球,约定获胜的人就当西川节度使。

虽然陈敬瑄出身平凡,没有啥名气,但靠着高超的马球技艺,再加上和田令孜的关系,顺利在比赛中突围而出。

一场马球赛就能搞定某个重要人物的归属,这事儿在历史上可是少见得很。

▲马球,是唐朝时期贵族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李儇跟阿父田令孜的关系闹僵了。在僖、昭两朝交替之际,唐昭宗比起他哥哥,对田令孜可是更不待见。

田、陈两兄弟看到新皇帝这般态度,为了保命,只得拒绝了朝廷派来的“监西川军”入境。

唐昭宗本就对藩镇的专横不满,一看四川那边反应激烈,立马怒火上头。正值田令孜和义子王建闹翻,两人在成都对峙。心想着手中的兵力,唐昭宗当即应王建的请求,派新任的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带军出征,联合王建一同对付田氏兄弟。

王建,这人大家可能不熟。对他,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好了:

五代十国的时期,有位前蜀的开国皇帝,人们提起他,大多就记住这点。

▲五代十国的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朝廷的军队一进四川,打了整整两年。因为韦昭度对军事不太熟悉,局势慢慢地被王建掌握了。在王建的催促下,韦昭度只好自己跑回长安,结果军队却被王建重新整编了。

最终,在朝廷的援助下,王建拿下了成都。处理完田、陈兄弟之后,他顺势派兵堵住剑阁,断了四川和朝廷之间的联系。

就这么着,唐昭宗刚一登台的头一战,就以伤兵失地收场。

以前关中遇到危机时,大唐皇帝还能往西逃到蜀去。可是现在蜀地都丢了,要想往后唐廷遇到麻烦,根本不能再指望能跑到蜀地逃一逃。

无论古今,双线作战都被认为难度挺高的,但唐昭宗偏偏做到了这点。

一边征讨蜀地的战役进行得热火朝天,另一边的削藩大战也正酣烈碰撞。

公元890年,西川的战事还没完,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这三位势力大的藩主一起写奏折,要求朝廷派兵帮忙,一起去剿灭这个“国患”。

到底这个“国患”指的是谁呢?原来是河东的李克用。

但是,这个“国患”可真不是个省油的灯。在当年平定黄巢叛乱的时候,功劳有一半都算他这个人。正因为战功显著,李克用被封为晋王,还赐予了李唐皇族的身份,长时间在河东一带势力割据。

那时候,李克用和朱全忠可是死对头,两个一直打得难舍难分。后来大家都知道,朱全忠一辈子都没能彻底打败李克用。至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最终也把朱家的天下给终结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唐昭宗显然不会料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他只清楚自己非常反感李克用,就像讨厌西川的田令孜那样。所以当看到三个强力藩镇帮自己撑腰,打算一道消灭李克用时,他心里不由得动摇了。

朝中的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大家都说,应该先挑那些容易对付的地方,选谁不好呢?干嘛偏偏要一开始就对上那难搞的噩梦级别?

不过,唐昭宗还是下了旨,撤销了李克用的官职和皇族身份,还派张俊带着禁军的底蕴去征讨河东。

比起西川之战,这一次战事对唐朝来说,可就算得上更严重的祸事了。

那所谓的“三个强藩”撑腰,最后嘛,败得败,看热闹的看热闹,基本上对战争的走向没啥实质帮助。而张俊带领的皇室军队,为了争功、争地盘,拼命往前冲,直到碰上了河东的李存孝。

▲李存孝,这位就更加挺猛的了。图啥:网络

据记载,官军在这场战斗中一败涂地,兵力全线崩溃,士兵纷纷散开,部队几乎散成一盘散沙。这一战不仅让他们损失惨重,还把朝廷的颜面拖到地上,丢得一干二净。

要知道啊,唐昭宗可是个非常在意面子的人呢。

河东之战后不久,割据岐州的岐王李茂贞给唐昭宗写信,信里公然嘲讽皇帝:

没有经过皇帝亲临现场就展开宣扬,从此之后,这事儿就成了个谜啊!

要是你以后输了仗从长安跑了,能跑到哪儿去呢?

唐昭宗心里本就压抑得慌,忍无可忍,便向宰相杜让一声令下,打算派兵去讨伐李茂贞。

杜宰相一听,惊得闭不上嘴,心里直打鼓:禁军刚刚在河东遭了一次大败,战斗力还没完全恢复。要是此刻正好跟李茂贞那个近在咫尺的家伙开战,赢了还算轻松,要是输了,恐怕不止是西汉七国之乱诛晁错那么简单了。

面对杜让能的劝谏,唐昭宗不为所动,理直气壮地说道:

我不能软软弱弱地坐在那里任人欺负!

为了发泄这口气,唐昭宗和李茂贞竟然动手了。

结果还是输了。

果不其然,按照李茂贞的意思,唐昭宗最终带着遗憾下旨处死了杜让能,也算是把这场冲突压下去了。

讨伐藩镇的战役最终以唐昭宗败得一败涂地,家产也全都输掉了。

因为当初宣传削藩说得太过响亮,再加上和近在咫尺的李茂贞闹得不愉快,结果唐昭宗一募兵,李茂贞就带军来攻打。新成立的禁军没几天训练,便被赶来的岐州兵冲散了。

不过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虽然藩镇的势力挺猛,朝廷那边还算比较弱,但要想彻底搞垮唐朝,可没那么简单。

压断大唐的骆驼背,还差最后一根稻草:

太监的灾难

虽然跟前几位皇帝一样,都是被宦官推上去的,可唐昭宗不仅不依赖这些宦官,反倒越发迫切地想摆脱他们的牵制。

有了这样一个皇帝在朝,官员们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也变得愈发激烈了。

唐昭宗的箭头,最先指向了帮自己登上皇位的大宦官杨复恭。

因为杨复恭一直把自己当成拥立新帝的功臣,身为禁军的名义上的指挥,结果在朝里横行霸道,专横跋扈,连唐昭宗面前都毫无君臣之礼。

这一切搞得唐昭宗挺不开心的。

为了对付杨复恭,唐昭宗一开始就把杨复恭的养子,也就是那位勇猛过人的禁军统领杨守立给拉拢过来,还送了不少赏赐,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顺节,晋升了官职,意在让他跟杨复恭对立,削弱杨复恭的势力。

接下来,唐昭宗抓住时机,动手削减杨复恭的权势,罢免了他的官职。杨复恭一听怒火中烧,带着自己养子的兵马反了,纷纷起兵造反。唐昭宗也调兵出征,双方在长安激烈交锋起来。

最终,唐昭宗获胜。

这可是自中唐时期以来,皇帝在和宦官较劲中难得的一次胜利!

公元900年的时候,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搞起了政变,他们扶立了太子,废除了唐昭宗,还把他软禁起来。不过,只用了两个月的功夫,唐昭宗的官员们就把政变平定了,昭宗又回到皇位上了。

他再次取得了胜利。

按理啊,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唐朝的阉宦之祸,完全可以在唐昭宗的带领下彻底解决掉。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唐昭宗居然停下来了,他好像对彻底消灭宦官集团并不感兴趣。

一方面,愤怒的朝臣们想要把宦官一扫而光,解恨似的;另一方面,宦官们则心里慌得不行,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感觉特别失落。

两边都得皇帝出来撑腰,搞得这样折腾到底图个啥呀?

偏偏唐昭宗就是不摇头,不发声。

因为皇上没办法好好管控两派之间的争斗,两边就只能各自找靠山了。

宦官派的人找上了昭宗的最大麻烦李茂贞,后来干脆由李茂贞亲自出兵,把唐昭宗给掳到了凤翔。

朝堂上的官员们看到皇帝被掳走,心里那叫一个焦急,恨得牙根直挤,便又请来了李茂贞的劲敌——朱全忠。

朝堂上的争执,终于把那些藩镇势力给牵扯进来啦。

刀光剑影中,唐朝的未来摇摇欲坠。

▲朱全忠给的那个名字,可说是对唐朝最大的讽刺。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903年,受到朱全忠的包围,李茂贞的凤翔城也难以再坚持。

当时天寒地冻,凤翔城内柴粮俱乏,每天都有许多人冻饿而死,吃人肉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人肉每斤只值百钱,犬肉能卖到五百钱,每天都用这些肉做御膳,就当作食材了。

李茂贞就此放手,把唐昭宗交给朱全忠,图个活命的机会。

朱全忠随后把唐昭宗带回了长安,宫里的所有宦官都被清除掉了。那场困扰唐朝将近一百年的宦官之祸,就这么用这种方式结束了。

公元189年,为了铲除十常侍,袁绍和何进商量着让董卓带兵进京。一旦十常侍被杀,董卓也开始在朝廷里搞事,自己做起了大乱子。东汉王朝快到尽头啦。

真是有些相似啊,现在那把要掘大唐帝国的铁锹,竟然落到了朱全忠的手里。

公元904年,朱全忠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车驾经过华州的时候,民众夹道高呼万岁。此时的唐昭宗,似乎已经预感到不祥的命运,竟哭道:

别喊万岁了,我不再是你们的皇帝了!

果不其然,就在迁都到洛阳那年,唐昭宗李晔被朱全忠害死了。

跟唐懿宗、唐僖宗一比,唐昭宗算得上努力勤政的皇帝,他心里一直想着要把大唐昔日的荣光找回来,也真的是付出了不少心血。不过,经过他16年的艰辛打拼,结果竟是这般收场。

公元905年,朱全忠在黄河边的白马驿屠戮了唐朝的高官贵胄,尸体随水漂流,史称“白马之变”。从那一刻起,唐朝的政府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907年,朱温接收了唐哀帝李柷的“让位”。

盛唐已经过去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