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陈赫凭真性情拯救向往8让节目重焕生机

发布日期:2025-11-21 20:50 点击次数:136

说起《向往的生活8》,你有没有那种看着看着就想掏手机翻微博,差点睡着的感觉?

我不是吹,这季节目刚开播时,那画面简直像给老粉们泼了一盆冷水——农活不见了,笑料少得能数清,还带点高冷文艺范儿。

嘉宾们坐成一圈,好像在参加什么严肃会议,连聊个天都生硬得让人怀疑,是来度假还是被派去写年终总结?

眼看观众准备集体“关机”,陈赫这家伙突然来了个大反转。

还记得他第一次听说要掰玉米吗?

当场干呕、皱眉头,一副“这活我可做不了”的模样,把“好吃懒做”演绎到极致。

说真的,这表情太接地气了,让人忍不住心疼又忍俊不禁。

谁没过累瘫却还要装作满血复活的日子啊?

这种真实感直接把节目的温度拉回来了,也唤醒了不少老观众对慢综艺最初味道的怀念。

更神奇的是,他竟然主动下厨烧起无水黄酒红烧肉!

别小瞧这动作,看似简单,却瞬间把蘑菇屋从沉闷中拽出来。

一锅热腾腾、油光发亮的红烧肉,比那些刻意设计的人物访谈强多了。

这才是大家期待中的烟火气,不是摆拍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真实生活里的一抹暖色。

有时候,你觉得明星只会装,高级感全靠包装,但陈赫偏偏用偷懒和逗趣告诉你:放轻松,有瑕疵才有魅力。

再拿彭昱畅和高瀚宇追车喊燕砸来说,那段完全破坏常规的小插曲简直神来之笔。

有人以为慢综艺非得远离现代元素才能纯净,其实未必。

现实里,人就是杂七杂八,各种声音交织出真实。

不拘泥于套路,偶尔跑题乱入反而增加看点,也让节目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这让我想到《三十而已》里的女性角色,她们在社会期待与自我挣扎之间摇摆,同样表现出现代人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真诚感的不易。

其实,《向往8》的尴尬暴露出一个行业通病:升级创新总想拔高格调,可结果越走越远,丢掉原汁原味那份亲切。

“城市乡愁”本质上是一碗土豆炖排骨,要啥高级餐厅套餐?

但现在很多制作团队倒好,一边喊着突破一边割裂初心,好比街边串串突然挂上五星饭店招牌,你买账么?

还有网友对陈赫爱恨交织挺有意思,他们喜欢拿放大镜盯别人细枝末节,却忘了自己家的西瓜裂缝里藏虫子。

一旦有人敢露怯或者耍宝,就立马戴批判帽。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筑出了我们愿意花时间关注他的理由。

他不是台上一板一眼的大咖,而是那个会摔跤、会偷懒、还能乐呵呵逗你笑的大男孩。

这份坦率,比那些拼命修饰形象的新晋网红靠谱多了。

聊到这里,我开始琢磨,现在娱乐圈到底怎么回事?

为什么越来越难找到打动人心的作品?

是不是大家太怕踩雷,都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无论内容多丰富,都没法散发出一点灵魂火花。

《向往》曾经告诉我们,即便时代浮躁,我们依旧可以享受缓慢和平淡里的幸福。

但如今,只剩话题和颜值撑场面,那股自在随性的魔力去哪儿啦?

顺便提一句,“升级”和守旧之间永远是一条刃锋。

我认识几个业内朋友,他们吐槽改版后粉丝流失严重,因为新路数虽然洋气,却没有抓住核心卖点。

而且年龄增长导致成员退出,比如《奔跑吧兄弟》的几位主角逐渐淡出演绎,也让不少铁杆粉怀念过去肆无忌惮撒野的黄金岁月,人设固化真成创意杀手之一。

讲真,这不仅仅是综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

当今成年人压力山大,每个人都忙着扮演各种角色,很难保持真实状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敢于展示疲惫、不完美甚至偷懒态度的人物形象,多半能赢得共鸣。

王源最近频繁挑战青涩标签,被舆论推搡跌宕,他身上的故事折射出公众对于明星成长轨迹复杂且矛盾心理,对此,我们不能只凭碎片信息匆匆下判断,更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包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当然,说白了,《向往》和陈赫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在快节奏洪流中保留一些喘息空间,以及适时释放属于自己的欢笑。

如果只是死抱数据指标或华丽包装,不免沦为空洞机器;相反,用幽默自嘲和自然互动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会产生真正触碰内心的小震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未来所有综艺都朝这个方向发展,会不会变成另一个版本的流水线生产呢?

最后,我承认,没有陈赫这样的“不务正业”的灵魂拯救者,《向往》可能早就陷入无人问津窘境。

不过幸亏他来了,为蘑菇屋注入了一股清风,让咱们相信,在忙碌之外,还有那么几个好友一起傻乐打闹是真的存在。

而这一切,不过是在提醒我们:别忘记呼吸一下,自嘲一下,再累也能找到快乐的小确幸。

不知道你怎么看呢,是该继续追求精致高级还是重新拥抱那些零碎温暖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