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瞩目!杨振宁追悼会上,93岁弟弟杨振汉现身,透露哥哥一个遗憾心愿

发布日期:2025-11-22 05:52 点击次数:102

凭什么同是亲兄弟,一个名满天下,另一个却甘愿在工厂车间里耗尽半生?

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北京八宝山,杨振宁先生的告别仪式,那场面,该来的都来了。镜头都快怼到翁帆脸上了,她哭得确实伤心,眼睛肿得跟核桃似的。旁边站着杨振宁的儿子,头发白了一大片,看着也挺憔。

可就在这么个场合,有个老头儿,93岁了,叫杨振汉,是杨振宁的亲弟弟,愣是没挤到最前面去。他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在角落里,胸口别了朵白花,不仔细看,真就错过去了。

后来不知道哪个记者眼神好,逮住他问了几句。老头儿也没藏着掖着,说他哥走之前有个念想,就是觉得当年那本《曙光集》该有个续集,中国这几十年变化太快了,他年纪大了,写不动了,挺遗憾的。

就这么一句话,把好多人都给说愣了。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杨振宁还有这么个弟弟,而且听这口气,兄弟俩故事还不少。

你别说,杨振汉这人真不是一般人。他哥1957年拿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在干嘛?在上海柴油机厂里跟一堆零件打交道,浑身上下都是机油味儿。这反差,太大了。

兄弟俩,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杨振宁搞的是最顶尖的理论物理,脑子里装的是整个宇宙。杨振汉呢,上海交大毕业的高材生,学的机械工程。按说也是个知识分子,但他一毕业就扎进了新中国最火热的工业建设里。

他妈当初还想让他留在上海,说家里老大老二都跑美国去了,老三总得在身边吧。可他爸杨武之不这么想,觉得男孩子就该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于是,杨振汉二话不说,背上包就去了北京,参与“一五计划”。

后来又被调回上海,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干起,愣是靠着一股子钻劲儿,一路干到了总工程师。这还不算完,到了八十年代,他五十多岁,居然被任命成了上海市经贸委主任。

这下可好,他脑子里那些“疯狂”的想法再也关不住了。那时候的上海,刚改革开放,啥都缺。杨振汉琢磨着,上海得有自己的航空公司。这想法在当时,跟天方夜谭差不多。

没飞机,没经验,没人脉,怎么办?杨振汉就带着人,晚上不睡觉,一页一页地翻译国外的民航手册。为了搞清楚航线数据,他一个堂堂经贸委主任,居然骑着辆破自行车,在上海城里到处转悠,拿个本子写写画画,亲自测量空域范围,计算飞机起降路线。

就这么个搞法,硬是把上海航空公司给办起来了。现在的人可能不知道,你今天去上海玩,住的花园饭店,吃的哈根达斯,最早都是杨振汉这帮人牵头引进来的。他给上海这座城市开的这扇窗,功劳大了去了。

可他这人,低调得吓人。一辈子没跟外人提过他是杨振宁的弟弟。按理说,有这么个享誉全球的哥哥,随便沾点光,路都能好走不少。但他偏不,就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这兄弟俩的爹,杨武之,也是个狠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拿数学博士的,回来就在清华当数学系主任,华罗庚都得叫他一声前辈。他对儿子的教育,就一个核心:报国。

他给三个儿子起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宁、平、汉”,安宁、和平、汉家天下。这哪是起名字,这简直就是把一辈子的期望都刻进去了。老大杨振宁,用脑子给国家争了面子,是为“宁”。老三杨振汉,用实干给国家挣了里子,是为“汉”。

那中间那个“平”字呢?二哥杨振平,这人就更绝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杨家还有个老二。杨振平跟哥哥一样,也是留美的高材生,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经济学毕业的。这学历,放哪儿不是香饽饽?可他一回国,直接跑去了新疆石河子。

那地方当时啥样?一片戈壁滩。他就把自己扔在那儿了,跟当地的农民一起改良土壤,推广农业技术。几十年如一日,把一辈子都献给了那片荒凉的土地。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父亲名字里那个“平”字。可惜,天妒英才,因为常年劳累,身体早就垮了。1996年,杨振平病逝在新疆,没几个人知道他的故事。

一个家族,三个儿子,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却都奔着同一个目标去了。这事儿想想,就让人觉得心里发酸,又有点敬佩。

时间拉回到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点松动,杨振宁就顶着巨大的压力回来了。在上海,他见到了分别22年的弟弟杨振汉。兄弟俩抱头痛哭,聊了一宿。那次回来,杨振宁看到了一个虽然穷,但生机勃勃的中国,回去就写了那本《曙光集》。

几十年过去,当杨振宁晚年回到中国定居,他看到的已经不是“曙光”了,而是“旭日东升”。他跟弟弟说,想再写本书,把这几十年的变化都记下来。可惜,他再也没有那个精力了。

所以,在葬礼上,当93岁的杨振汉说出哥哥这个未了的心愿时,在场的人才恍然大悟。这个心愿,哪里只是想写一本书那么简单,这分明是他们兄弟三人,乃至他们父亲那一代人,对这个国家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深情回望。

杨家三兄弟的故事,就像一部没写完的史诗,而那个续篇,其实已经交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