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慈欣对话:台风“桦加沙”过境时,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5-10-09 04:05 点击次数:61
9月24日,台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5级。这是今年首个正面袭击粤西的强台风,其威力让人不禁感叹: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引以为傲的科技文明依然显得如此脆弱。
与此同时,一则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烟花秀的新闻引发热议。某知名户外品牌在海拔5500米的雪山之巅燃放烟花,美其名曰"艺术创作",却遭到全网谴责。
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人类应当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自然?又该如何向孩子解释两者的关系呢?
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刘慈欣,他一直在思考着人类与地球、地球与外星球,甚至地球与宇宙的生态关系。他的作品《流浪的地球》拍下来连载电影,在年轻人心中享有极高的盛誉。之前我写过,我的孩子为了宣传这部剧,安利并赠送了十几次电影票,并陪同同好们去电影院看他的电影。
我想,模拟与刘慈欣对话,或许能帮助孩子们建立更宏大的世界观,并理解人类在自然中的真实位置。
01
"艺术"能超越生态吗
我:刘老师,您在《梦之海》中写到一个低温艺术家为了创作"梦之海",要抽干地球的所有海水。这个故事的灵感从何而来?
刘慈欣:这个故事源于我对人类艺术冲动与生存本能之间矛盾的思考。低温艺术家代表了一种极致的审美追求——为了艺术可以牺牲一切。而现实中,我们在雪山放烟花的行为,何尝不是这种思维的微缩版?
我:但现实中的人可能会辩解:我们只是放个烟花,并没有抽干海水那么严重。
刘慈欣:量的差异背后是质的相通。低温艺术家认为海水变成太空冰雕是"升华",而放烟花的人觉得雪山加烟花是"美化"。两者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大自然当作了画布,而非所有生物的家园。
我:如何让孩子理解这种错误的严重性?
刘慈欣:可以问孩子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意为了让房间"更美",而把所有的书都撕成纸屑装饰墙壁吗?真正的美,应该与功能共存,与生命共荣。
02因为渺小,更要珍惜
我:您作品中经常出现宇宙视角,这种视角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刘慈欣:在我写《三体》时,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从宇宙尺度看,地球不过是一粒尘埃;但对人类而言,这粒尘埃却是全部的家园。台风"桦加沙"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威力,但在宇宙尺度上,这只是一次微小的气象活动。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既要知道自己的渺小,又要明白自己的责任。
我:这种宏观视角对教育孩子有什么帮助?
刘慈欣:可以带孩子做一个小实验:用望远镜看星空,然后用显微镜看水滴里的微生物。在无限大和无限小之间,找到人类的位置。我们会明白,保护自然不是高尚的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须。
03
如何在进步中保持谦卑
我:有人会说,科技发展让我们有能力"改造自然",这种观点问题出在哪里?
刘慈欣: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智慧应该包含对自身局限的认识。我在《流浪地球》中描绘人类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但这个设想本身就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我们是在利用规律,而非对抗规律。
我:现实中那些在雪山放烟花的人,正是滥用科技的代表?
刘慈欣:没错。他们有了烟花技术,就以为有了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的资格。这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看什么都成了钉子。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在教育中,如何培养这种"科技伦理"观?
刘慈欣:很简单:每次使用科技产品时,多问一句"会不会伤害什么"。这个习惯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写在最后:
与刘慈欣的对话,就是想验证一个体会:人类更需要大自然,而不是大自然更需要人类。
真正的敬畏,是学会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卑。
台风过后,我们可以带孩子做三件事:第一,观察被风吹倒的树木如何发出新芽,理解生命的韧性;第二,计算台风造成的损失,明白自然的威力;第三,讨论如何在未来更好地与自然相处,培养前瞻思维。
正如刘慈欣所说:"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征服自然的壮举,而是与自然共存的智慧。"
这个世界不需要更多的"征服者",需要的是懂得倾听自然声音的智者。而这样的智者,需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
您是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自然力量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教育心得~
延展阅读:
刘慈欣:《三体》、《流浪的地球》


攻略十年遭反杀,林唯州白月光回归,我竟成被攻略对象?


绍兴半轴感应加热线圈


梦幻西游: 三雾第1双剑转到苏堤, 梦幻币版藏宝阁在时间服上


俄首次举白旗,紧要关头认清真正盟友!


Codyer AI:集成型智能体将会替代碎片化工具


4000公里直击美军后院!关岛不再安全,美媒警告:低估它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