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印度买俄油却怂恿美国制裁中国:中国采购量居首

发布日期:2025-07-26 03:44 点击次数:120

特朗普一声预告,华盛顿便风雷滚滚。一柄高达500%的关税大锤,正悬在中印等国的头顶,只待国会一声令下。

这项名为《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的草案,由两党参议员联手呈上,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挡我者死”的蛮横。法案的剧本写得简单粗暴:谁敢买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乃至化肥和铀矿,谁就是“资助敌对国家”,就得准备好被美国征收惩罚性关税。这柄大锤挥舞的方向,精准地瞄准了俄罗斯能源版图上最醒目的两个坐标——中国与印度。

为了确保这场施压万无一失,立法与行政威胁双管齐下。国会山这边紧锣密鼓,特朗普本人则在场外放话,嫌议员们动作太慢,暗示自己若重返白宫,大可直接动用行政命令,先来一轮100%的关税“开胃菜”。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华盛顿都在配合演出这场极限施压的大戏。

一、大棒之下,谁在为美国能源巨头铺路?

表面上,这是一场地缘政治的大义叙事,旨在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财源,上演一出釜底抽薪的好戏。可拨开这层冠冕堂皇的迷雾,底下埋藏的,却是赤裸裸的商业算盘。就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乌克兰战场时,美国早已在另一条战线上闷声发大财。2023年,它已悄然加冕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国内的页岩油产量也屡破纪录。

这背后有一本清晰的经济账。国际油价每上涨一美元,美国石油公司的金库里就哗啦啦多出一点五亿美元的利润。所以,这柄挥向俄罗斯能源的制裁大棒,与其说是为了乌克兰的和平,不如说是为美国本土能源巨头量身定做的一根撬棍,要撬开的,正是俄罗斯让出的全球市场份额。它看似是政治武器,实则是一个能凭空制造市场需求的政策工具。

用发起人之一、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的话来说,这给了总统“新的筹码”。这句大实话一语道破天机。所谓的制裁,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政治表演需要服务于商业利益时,没有什么比创造一个“敌人”,然后名正言顺地打击这个“敌人”的客户更有效率的了。这场戏的导演,始终坐在德克萨斯和华尔街的办公室里。

二、北京的冷眼,与新德里的“小聪明”

面对这根从天而降的大棒,北京和新德里各自打着不同的算盘,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对手戏。中国的回应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一贯而明确:坚决反对任何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针对特定贸易行为的打压,更是对现有全球经济秩序的蓄意破坏。这种表态,与其说是针对这一份法案,不如说是其整体外交原则的再一次重申,冷静且不带意外。

新德里的反应则要暧昧和复杂得多,充满了实用主义的精明算计。据其内部消息人士放风,印度政府似乎吃定了一件事:华盛顿这场关税风暴,真正要砸的是中国,而自己有极大概率能拿到一张“豁免金牌”。这种谜之自信,主要建立在两个判断之上。其一,印度自认是美国“印太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棋子,华盛顿投鼠忌器,需要拉拢而非推开莫迪政府。

其二,新德里正与华盛顿进行着一系列贸易谈判,这被看作是一个绝佳的讨价还价窗口。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我们虽然都在买俄罗斯石油,但我们印度是“自己人”,是朋友。中国才是那个应该被敲打的“异类”。这种巧妙的自我定位,试图在风暴来临前,把自己从打击名单上摘出去,甚至想借此机会,在中美博弈间为自己谋得更有利的位置。

三、现实数据,戳破了那层机会主义的窗户纸

只可惜,新德里的乐观切割,很快就被冰冷的现实数据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事实上,在进口俄罗斯石油这件事上,印度不仅不清白,甚至比中国玩得更“花”。

从规模上看,中印两国本就处在同一量级。就在不久前的一个月份,印度日均进口俄罗斯原油飙升至208万桶,创下历史新高,同期中国的数字则在200万桶左右徘徊。过去半年,印度早已取代中国,成为俄罗斯海运原油的最大买家。

更有趣的一幕还在后头。印度买来的大量廉价俄油,并没有完全用来点亮自家的灯火。其中相当一部分,被送进了本国炼油厂,加工成柴油等高附加值的成品油后,转手就卖给了急需能源的欧洲市场。

这等于说,印度摇身一变,成了利润丰厚的“能源二道贩子”,一边享受着俄罗斯的折扣,一边赚取着欧洲的差价,顺便还帮俄罗斯的能源,绕过制裁,光明正大地回到了欧洲。

去年,欧盟从印度进口的成品油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原料都来自俄罗斯。从这个角度看,印度不仅没有资格指望美国的“豁免”,反而是在亲手破坏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阵线,更重要的是,它耽误了美国能源巨头向欧洲盟友高价倾销天然气和石油的大生意。这种操作,无疑是在华盛顿的商业布局上捅了一个窟窿,既拆了盟友的台,也动了美国人自己的奶酪。

四、挥向别人的刀,也可能砍断自己的手臂

这种试图将压力引向邻居,并幻想自己能毫发无损的策略,是印度长期以来“多边平衡术”外交的经典缩影。它总想在美俄两个鸡蛋上跳舞,既要保留与莫斯科传统的军事与能源合作,又要与华盛顿构建准同盟关系,两头下注,左右逢源。

然而,当真正的大国博弈压力迎面扑来时,这种精巧的平衡术往往会迅速退化为一种投机性的自保,优先选择切割与甩锅,而非联合其他受影响方共同抗争。

然而,华盛顿的算盘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阻力。即便这份法案在国会山获得超过85名参议员的联署,几乎锁定了通过的命运,但执行起来,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印度动手,无异于在美国自己极力拼凑的“印太战略”版图上自断一臂。去年刚豁免了印度的部分钢铁关税以示怀柔,如今若反手就是一记500%的重拳,新德里的激烈反弹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更何况,美国的欧洲盟友们,也正依赖印度这个“中转站”获得救急的柴油。

对中国动手,则更像一场后果难料的政治豪赌。在中美高层刚刚重启气候变化谈判,并为元首峰会铺路的关键节点,突然挥舞关税大棒,等于白宫亲手拆掉自己搭建的沟通桥梁。

经济账同样算不过来。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购买俄油花费了230亿美元,约占俄罗斯能源总收入的18%。强行切断这笔贸易,固然会让俄罗斯伤筋动骨,但连锁反应将是国际油价应声冲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这对于油价已处高位的美国社会而言,无异于一场通胀海啸。

五、牌桌上的豁免权,才是这场大戏的真正主角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这场闹剧可能极大地加速全球能源交易的“去美元化”进程。这早已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在推动本币结算,中国与沙特之间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交易。去年,中俄贸易中超过一半已采用人民币,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

如果美国将关税武器运用到极致,只会成为最有力的推手,倒逼更多国家加速寻找美元之外的避风港。一旦石油美元的根基出现实质性动摇,其引发的金融海啸,将远非任何关税能弥补。

此外,高达34万亿美元的国家债务,如同一座悬在美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中印这两个庞大的经济体联手采取反制措施,哪怕只是在农产品和医疗设备等领域稍作文章,就足以让美国相关产业叫苦不迭。这些盘根错节的商业利益,才是政客们在叫嚣时不敢真正触碰的底线。

说到底,这份《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秀。法案中特意加入了一条“总统豁免条款”,允许总统基于国家安全或经济利益的考量,对特定国家或产品网开一面。这个“后门”的存在,本身就戳穿了制裁的投机性与选择性。它让威胁变得灵活,也让背后的交易成为可能。威胁本身,比威胁的兑现更有价值。

当政客们在聚光灯下挥舞着法案,真正沉默的,是经济规律本身。它不关心谁的口号更响,只在意谁最终为这场闹剧买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