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发布三大成果
发布日期:2025-08-22 11:33 点击次数:102
事件概述: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开幕
2025年8月20日,网络通信领域顶级盛会——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开幕。本届大会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通信学会等单位联合承办,立足全球视野搭建高端对话平台,聚焦网络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旨在推动我国网络技术从"跟随"向"引领"跨越。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开幕式现场
参会阵容亮点:13位院士(含邬贺铨、陈左宁、李国杰等权威专家)、中国电信、联通、移动、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代表、8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整体规模超3000人,构建起覆盖产学研的顶级技术交流生态。
大会期间将举办开幕式、主论坛及18场分论坛,并同步开展未来网络领域创新成果发布、科技创新大赛及成果展示等活动,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数算网络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研讨。作为当天科技领域热点事件,大会定位为权威成果发布平台,集中揭晓三大重磅科技成果,为全球网络技术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等政府领导出席开幕式,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网络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本届大会加速推动网络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为"决胜未来"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核心成果发布:三大技术突破引领网络未来
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
在"东数西算"工程推进过程中,算力调度正面临三大核心难题:空间分布失衡导致东部算力资源紧张与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不足(部分地区闲置率超30%)、要素协同低效使计算、存储、网络资源难以联动调度、业务适配单一无法满足AI训练、工业互联网等多元场景的动态需求。这些痛点直接造成算力资源浪费率高达25%,跨区域业务响应延迟常突破100ms,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通过三层技术架构实现突破:底层采用分布式算力池化技术,将全国20余个重点数据中心的CPU、GPU等计算资源虚拟化为统一资源池;中层通过智能跨域分发协议,实现数据与算力的动态路由;顶层构建全业务适配引擎,支持从边缘计算到超算中心的全场景调度。这种架构使平台具备"全分布、全要素、全业务"的核心能力,可同时调度10万+节点设备,覆盖90%以上的算力需求场景。
平台的技术优势通过关键数据得到充分验证:跨区域算力调度峰值速率达2.25 Tbps,较传统调度系统提升3倍;资源利用率从平均62%提升至89%,直接推动企业算力成本降低35%;调度响应时间缩短至20ms以内,满足自动驾驶、实时渲染等低延迟业务需求。以下为传统调度模式与新平台的核心指标对比:
平台核心突破点:通过"算力池化-动态路由-业务适配"的全链路技术创新,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一体化调度,解决了"东数西算"工程中资源分布不均、协同效率低的行业痛点,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
该平台的落地加速形成"东数西算"工程的全国统一算力市场,预计到2026年带动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每年减少算力资源浪费超500亿元,为AI大模型训练、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提供高效算力保障。其"全分布、全要素、全业务"的调度能力,标志着我国算力调度技术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面向广域网的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
紫金山实验室牵头,联合江苏未来网络集团、中国联通和华为,面向大规模复杂、异构广域网场景,突破了群体智能、群体决策的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开创性构建了包括"2个大模型+3个小模型"和"4个大智能体+15个小智能体"的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形成动态感知、认知增强的网络知识库,可广泛应用于5大类27个网络运维的典型场景。
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协同工作示意图
该系统基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现网环境进行了测试,运维运营四大场景经中国信通院验证,总计22个测试项中20个达到L4级,系统总体智能化能力等级达到L4级。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已成功赋能城市算力网和行业专网等广域网场景,实现秒级数据洞察、分钟级方案生成和故障诊断,与传统方式(工程师+自动化工具)相比效率分别提升超过5倍和10倍。
具体应用案例包括:在网络故障自动诊断场景中,智能体系统可通过多源数据关联分析,将故障定位时间从平均1.5小时缩短至0.2小时,提效87%;在流量动态调度场景下,系统根据实时业务需求自动调整网络带宽分配,使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保障率提升至99.9%;在安全威胁检测方面,通过群体智能协同分析,实现对新型网络攻击的识别准确率达98.6%,较传统规则引擎提升40%以上。
这种"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自智闭环能力,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运维成本,更使网络系统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为构建下一代智能广域网奠定了核心技术基础。
基带电路AI自动设计工具链
基带电路作为通信设备的"神经中枢",其设计复杂度直接关系到5G/6G网络的信号处理能力与能耗表现。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设计流程却像一条"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严重制约着我国通信技术的迭代速度。
传统基带设计面临三大核心瓶颈:首先是研发周期冗长,从需求分析到最终流片验证往往需要12-18个月,难以跟上通信标准每18个月更新一次的演进节奏;其次是人工依赖度高,关键模块的布局布线依赖资深工程师的经验积累,不仅人力成本占研发总投入的40%以上,还容易因人为决策偏差导致性能波动;最后是迭代成本惊人,每轮设计修改都需重新进行全流程验证,单次物理层迭代成本高达300-500万元。这些痛点在5G向6G演进的过程中愈发凸显,传统设计方法已难以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需求。
面对行业困境,AI自动设计工具链带来了"智能导航系统"般的颠覆性解决方案。该工具链通过三大技术创新实现突破:一是机器学习驱动的设计优化,基于千万级电路设计数据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能够自动生成符合功耗、面积、性能指标的初始设计方案,将人工设计环节耗时从传统的3个月压缩至2周;二是端到端流程自动化,整合需求分析、逻辑综合、物理实现等12个离散步骤为一体化智能流程,消除跨团队协作的信息孤岛,设计效率提升3倍;三是实时反馈闭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芯片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状态,提前发现信号干扰、时序冲突等潜在问题,将流片成功率从传统的50%提升至85%以上。
这一工具链的问世,对我国通信产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价值。在技术自主可控层面,它打破了国外EDA工具的垄断,使基带芯片设计摆脱对进口软件的依赖,相关核心算法已申请发明专利23项,实现100%国产化;在6G研发加速层面,AI工具链将为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6G关键技术提供底层设计支撑,预计可将6G原型机研发周期缩短40%,助力我国在下一代通信标准竞争中抢占先机。
核心革新价值:AI自动设计工具链通过"数据驱动设计+流程智能重构",实现了基带电路设计的三大跨越——研发周期压缩60%、人力成本降低50%、流片成功率提升35个百分点,重新定义了通信芯片的研发范式。
传统设计流程通常需要经历需求文档撰写、手动逻辑编码、多轮人工验证等串行步骤,而AI工具链则通过智能算法将这些环节并行化处理,例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即可同步启动初步布局规划,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动态调整设计参数,形成"感知-决策-优化"的智能闭环。这种高效协同机制,使得原本需要数百人团队协作完成的设计任务,现在可由数十人团队在更短时间内高质量交付。
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的跨越
本次发布的三大成果通过深度整合技术创新点,构建起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条,标志着我国网络技术正式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战略转变。这些成果不仅在核心技术层面实现原创性突破,更通过可量化的产业价值转化,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
三大成果形成互补共进的技术矩阵: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以2.25 Tbps的峰值调度分发速率为核心,解决了东数西算工程中"算不了、算不好、算不起"的落地难题,使企业推理成本直降50%,千亿级大模型跨域池化训练算效提升至98%,微调算效突破99%,实现算力资源的全域最优配置;面向广域网的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则构建起覆盖5大类27个典型场景的"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自智闭环能力,为通信网络运维注入智能化基因;基带电路AI自动设计工具链则直击5G/6G场景下电路设计流程复杂、定制化低效的痛点,从理论层面突破传统工具链无法按需设计的技术瓶颈,提供体系性解决方案。
核心价值转化:从实验室参数到产业实效的跨越体现在三个维度——算力调度效率提升至98%实现"算得快",推理成本降低50%解决"算得起",自智运维覆盖27个场景保障"算得稳",三者共同构建起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能力底座。
产业升级与国家战略共振
在制造业领域,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将大模型训练算效提升至98%,使千亿参数模型的跨域池化训练从"理论可行"变为"工程可控",直接推动智能制造的AI化升级;通信行业通过网络大模型的自智运维能力,显著降低传统人工干预成本,初步测算运维效率提升40%以上。这些微观层面的产业价值,正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形成深度协同——调度平台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错配问题,基带电路工具链加速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迭代,共同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专家观点与未来展望:构建全球网络创新生态
在本次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主论坛上,来自全球的顶尖专家学者与产业领袖共同勾勒出网络技术的未来图景。尹浩、陈纯、尤肖虎等国内权威学者,法国索邦大学前副校长Serge Fdida,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专家委员会主席Dirk Kutscher等国际知名教授,以及中国电信、华为、中兴等领军企业代表组成的"智慧矩阵",围绕技术前沿与产业方向展开深度研讨,形成多项行业共识。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专家圆桌讨论现场
为将前沿洞察转化为实践指引,组委会面向全行业发起未来网络系列技术白皮书征集,紫金山实验室、中国信通院、北京邮电大学等30余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最终发布《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系列白皮书(2025)》共14本。这些白皮书不仅覆盖算网协同、算力网、确定性网络等核心领域,更前瞻性布局卫星互联网、量子互联网等颠覆性方向,为全球网络技术演进提供"路线图"。
14本白皮书核心覆盖领域:算网协同、算力网、算电协同、确定性网络、卫星互联网、量子互联网、云智算、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构建起多维度技术创新体系。
专家团普遍认为,未来网络技术将呈现"双轮驱动"格局:一方面,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将打破传统地面通信局限,通过卫星、无人机与地面网络的无缝融合,实现全球全域无缝覆盖;另一方面,AI驱动的自智网络将赋予网络自主感知、决策与进化能力,大幅提升运维效率与服务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尤肖虎指出:"这两种技术路径的融合,将推动网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跨越,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发布的"星火计划"与"数据要素跨境流通试验"两大举措,成为构建全球网络创新生态的关键抓手。其中,"星火计划"聚焦底层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加速关键技术攻关;数据要素跨境流通试验则探索建立安全与效率平衡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为全球数字贸易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作为这场技术变革的"战略支点",南京凭借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江苏未来网络集团等龙头企业集群,以及"五维一体"的产业生态布局,正逐步确立未来网络产业核心城市地位。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黄永明表示:"南京将以'算力枢纽+网络节点+数据高地'的三位一体架构,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辐射全球创新资源。"
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思想碰撞,不仅明确了技术演进方向,更凝聚了产业协同共识——唯有通过开放合作与生态共建,才能推动未来网络技术更快走向普惠应用,让数字文明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大会其他亮点:成果展示与生态共建
本次大会不仅聚焦前沿技术发布,更以生态共建为核心,通过标准制定、资源整合与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起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行业标准指引到全国算力网络搭建,再到跨境数据流通试验,一系列务实成果彰显了大会作为创新纽带的关键作用。
标准引领与算力网络协同:从协议签署到生态成型
在行业标准层面,大会发布的白皮书为未来网络技术落地提供了统一规范,明确了算力调度、数据流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路径,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奠定基础。而算力网络的资源整合则通过一系列重大签约项目实现突破:
南京市数据局与拉萨市数据管理局签署城市算力网"结对子"协议,以"东数西算"工程为契机,推动东西部算力资源互补;"东数西算-未来算网协同调度联盟"新增32家成员单位,与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集团达成共建协议,形成覆盖全国八大枢纽、超50家企业的算力供给生态,加速算力网络一体化进程。
"星火计划"首批点亮城市签约同样备受关注。未来网络集团与南宁、天津、拉萨等五地国企完成合作签约,标志着面向全国重要区域的超级算力网正式启动建设。这些签约不仅是纸上协议,更意味着高效、安全的算力服务将逐步覆盖更多城市,让普惠算力从概念走向现实。
跨境数据流通试验:技术创新赋能国家基建
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大会启动了基于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的数据要素跨境流通试验示范共创行动。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联合香港宽频集团、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创新破解数据跨境流动难题。此前,香港宽频集团已通过前海交换中心线路实现与CENI互联,为试验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生态共建亮点速览
• 算力网络覆盖:超50家企业组成全国八大枢纽算力生态,支撑"东数西算"纵深发展
• 城市协同:南京-拉萨"结对子"、"星火计划"五城签约,加速算力资源普惠化
• 跨境创新:CENI联合深港机构启动数据流通试验,技术赋能国家数据基建
从城市间的算力协作到企业间的生态联盟,再到跨境数据流通的技术突破,本次大会以"签约即行动"的务实作风,将生态共建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合作成果。这些进展不仅丰富了未来网络的应用场景,更让产业链各环节在协同中找到了创新支点,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小红书舆情处理成功率排行榜(2025最新)


C919第二总装厂选址之争!三城全力角逐,结果却出乎意料!


牛市开启!这几只红利ETF,潜力爆发在即?


从两栖力量上来看,一旦5万吨076两栖舰服役,中国在全球处何


鸡蛋分级处理自动化设备:提升品质与分拣效率


小石头被偶像压着打,三局惨输心态先崩,迷失自我还能翻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