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赵登禹血战喜峰口时对部下说出豪言壮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发布日期:2025-10-09 21:23 点击次数:89

参考资料:《赵登禹将军传》、《喜峰口战役史料》、《抗日英烈传》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33年3月,长城脚下,春寒料峭。

喜峰口关隘前,硝烟弥漫,战火连天。

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将军站在山头上,望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日军阵地,神情坚毅如铁。

"将军,敌人火力太猛,弟兄们伤亡惨重,要不要暂时撤退?"一个满脸血污的副官跑过来请示。

将军回过头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声音洪亮地说道:"撤什么撤?我赵登禹在这里立下军令状,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弟兄们,跟我冲!"

这个人就是赵登禹,29军37师109旅旅长,一个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英雄将军。

可你知道吗?这位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大刀将军",原本只是一个农家子弟,连字都不识几个。

是什么让他从一个普通士兵,最终成长为抗日名将?

那句震撼人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又是在怎样的血与火中喊出的?

【一】从农家子弟到"大刀将军"的传奇崛起

赵登禹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识字了。

1911年,年仅16岁的赵登禹为了活命,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当了一名最普通的士兵。

那时候的赵登禹,个子不高,长得也不起眼,看起来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子弟中最普通的一个。

可是这个小伙子有个特点——特别能吃苦,特别肯学习。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练武;别人睡觉的时候,他在学认字。

更重要的是,赵登禹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有一次,部队练习大刀,其他人都练得有模有样,就他一个人怎么也学不会。

教官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忍不住嘲笑说:"你这样的,还想当兵?回家种地去吧!"

赵登禹听了这话,脸涨得通红,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更加拼命地练习。

白天练,晚上也练,手都磨出了血泡,他也不停。

三个月后,他的大刀技术已经超过了教官。

从那以后,部队里再也没有人敢小看这个山东农民了。

赵登禹的成功其实就在于这种不服输的精神。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才华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人却不多。

正是这种品格,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屡屡创造奇迹。

【二】北伐路上的铁血战将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赵登禹已经从一个普通士兵升到了营长。

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中,他第一次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军事才能。

在攻打济南的战斗中,敌军据守坚固工事,久攻不下。

其他几个营都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关键时刻,赵登禹主动请缨:"给我两个小时,我保证拿下敌人阵地!"

师长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赵登禹立即召集部下开会,他指着地图说:"弟兄们,敌人的火力虽然猛,但他们有个致命弱点——过分依赖工事。

我们不跟他们打阵地战,专门打夜战、近战!"

当天晚上,赵登禹亲自带头,率领一个营的兵力,趁着夜色悄悄摸到敌军阵地附近。

等到距离敌人工事只有几十米的时候,他大喝一声:"弟兄们,冲啊!"

一时间,大刀片片寒光闪闪,喊杀声震天动地。

敌军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在夜里发动如此猛烈的攻击,顿时乱作一团。

赵登禹如猛虎下山,手舞大刀,所向披靡,一个晚上就攻下了敌军三道防线。

这一战让赵登禹名声大噪,大家都叫他"大刀将军"。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让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战术——夜战、近战、白刃战,这也为他后来在喜峰口的辉煌胜利埋下了伏笔。

时间到了1933年,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长城抗战爆发。

赵登禹已经是29军37师109旅的旅长,手下有几千精兵强将。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他将如何应对?

更关键的是,当战斗进入最激烈的时刻,当部下们面临巨大伤亡而开始动摇的时候,赵登禹又是如何用那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豪言壮语,重新点燃将士们的斗志?

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到底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想知道这位"大刀将军"是如何在喜峰口创造抗战奇迹的吗?

【三】喜峰口:决战的序幕

1933年3月9日,日军关东军以第8师团为主力,向喜峰口发动猛烈攻击。

这里是长城防线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一旦失守,敌人就可以长驱直入,直逼北平。

接到命令后,赵登禹立即率领109旅火速开赴喜峰口。

在火车上,他召集旅里的营长、连长开会。

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兄弟,赵登禹心情沉重地说:"弟兄们,这次咱们面对的不是土匪,不是军阀,而是日本鬼子。

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是一场硬仗。"

"旅长,咱们怕过谁?"一个连长大声说道,"大刀面前,管他什么洋枪洋炮!"

赵登禹摆摆手:"话不能这么说。

敌人的确厉害,咱们不能小看。

但是!"他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咱们有一样东西是敌人永远比不了的,那就是保家卫国的决心!这是咱们的土地,咱们的家园,就算死,也要死在这里!"

车厢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赵登禹的话深深震撼了。

【四】血战三昼夜:不屈的脊梁

3月11日凌晨,日军向喜峰口发动了第一轮攻击。

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下来,整个山头都在颤抖。

赵登禹在前线指挥所里,透过望远镜观察着敌情。

"报告旅长,敌人步兵开始冲锋了!"一个通讯兵跑过来报告。

赵登禹放下望远镜,冷静地下令:"各营按计划行动,放敌人进入伏击圈再打!记住,一定要沉住气!"

日军以为中国军队被自己的炮火吓破了胆,开始大摇大摆地向山头冲锋。

可是当他们冲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从四面八方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赵登禹的部队早就做好了准备,利用地形优势给敌人来了个迎头痛击。

白天的战斗,双方各有胜负。

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山地作战中并不占优势。

赵登禹的部队虽然武器落后,但士气高昂,地形熟悉,打得十分顽强。

真正的考验在夜晚。

赵登禹知道,日军最怕夜战和近战,这正是自己的机会。

他亲自带领一个营的精锐,悄悄摸向敌军阵地。

"弟兄们,记住我们的老规矩,"赵登禹压低声音对部下说,"夜战靠的是胆量和配合。

听我的口令,一起冲,一起退,绝对不能乱!"

午夜时分,赵登禹一声令下,几百名大刀队员如猛虎下山,向日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

月光下,大刀寒光闪闪,喊杀声惊天动地。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在夜里发动如此猛烈的攻击,顿时乱作一团。

【五】豪言壮语:民族脊梁的呐喊

激战到第三天,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

日军虽然伤亡惨重,但仍在不断增兵。

赵登禹的部队也损失过半,弹药即将耗尽。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些官兵开始出现动摇。

"旅长,鬼子的援军越来越多,咱们的伤亡太大了,要不要请示上级,暂时撤退?"一个营长忧心忡忡地建议。

听了这话,赵登禹脸色一沉,大步走到阵地前沿,对着所有能听到他声音的官兵大声喊道:

"弟兄们!我知道大家都累了,都怕了!可是我要问你们,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长城!这是我们祖宗留下的关隘!今天如果我们退了,明天鬼子就能踏平北平,踏平整个华北!"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激昂:"我赵登禹今天在这里立下军令状,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谁要是敢说撤退,先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说完这话,赵登禹抽出大刀,一个人向敌军阵地冲去。

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那么高大,那么坚毅,就像一座不屈的丰碑。

看到旅长都这样了,哪个士兵还能退缩?一时间,"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响彻云霄,所有人都跟着赵登禹冲向敌阵。

【六】胜利的代价:英雄的选择

这一战,中国军队取得了长城抗战中最辉煌的胜利。

日军第8师团几乎被全歼,师团长服部兵次郎被迫剖腹自杀。

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彻底击败日军主力部队。

可是胜利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赵登禹的109旅几乎打光了,三千多人只剩下不到八百人。

赵登禹自己也身中数弹,但他拒绝下火线,坚持指挥到战斗结束。

战后,有记者问赵登禹:"将军,你后悔吗?为了守住一个关隘,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赵登禹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如果不是我们在这里挡住敌人,他们现在已经打到北平了。

我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千千万万同胞的安全。

这样的牺牲,值!"

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会被深深震撼。

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赵登禹这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站起来。

【七】精神不朽:跨越时空的力量

喜峰口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举国欢腾。

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成了全民族的英雄。

那首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而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军民齐抗战..."

可是赵登禹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他知道,这只是抗日战争的开始,更艰苦的斗争还在后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赵登禹升任29军132师师长,奉命守卫北平。

7月28日,在南苑战斗中,赵登禹壮烈殉国,年仅39岁。

临终前,他对身边的副官说:"我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死而无憾。"

赵登禹走了,但他的精神没有死。"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句话,成了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旗帜。

在八年抗战中,无数英雄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回过头来看赵登禹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最终成为威震敌胆的抗日名将?答案就在他的那句话里。

在赵登禹心中,个人的生死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民族的尊严,国家的独立。

当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真正的勇士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战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这种品格,超越了个人的得失,超越了生死的考验,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再需要面对战火的考验。

但赵登禹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骨气?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如何选择?

赵登禹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道有危险还要义无反顾地前进;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头的表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都要有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珍贵的。

它提醒着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查看更多